魅力阳泉 艺满山城
2017-08-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智兰 王晓波
山西阳泉,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红色基因传承的秀美山城。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阳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阔步向前,谱写了雄浑激越的磅礴乐章。
提升服务效能 文化普惠全民
阳泉市把建设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生动局面跃然呈现。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趋于完善。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于一体的阳泉文化中心,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功能,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杆。县级文化场馆建设渐次发力,城区文化中心、盂县文化中心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创造了多个“全省率先”。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在成为城乡百姓的“幸福地标”。
文化设施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使用好。通过推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在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上开动脑筋。市群艺馆致力打造“群众大讲堂”“群众大舞台”“群众大展厅”,近年来开展公益培训176期,近5万人次受益,而同辽宁大连、山东滨州等地合作开展非遗保护城际交流,更是拓宽了群众文化走出去的舞台。市图书馆节假日照常开馆、人性化接待的举措独树一帜,为读者创造了一流阅读环境,“桃河讲堂”“读者下午茶”等互动项目为群众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文化服务。市展览馆着力提高办展品位,以“上海、大连、阳泉职工画联展”“全国工业版画新秀展”等为代表,在承办国家级、省级重大文化展览方面取得突破,为市民打开了精彩的文化“视界”。
如果说文化设施带给人们的是和风细雨的文化熏陶,红红火火的送文化活动则让百姓持续感受到文化服务的热度。每年如约而至的“群星风采”消夏文化广场,以专业院团演出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来自基层的文艺爱好者唱主角、展风采,成为人们夏季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百花迎春”群众文艺汇演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则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节日文化大餐。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将演出、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打包”送到矿山、农村、军营,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营造了“文化福利遍山乡”的浓厚氛围。2014年以来,阳泉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实施了向偏远乡村倾斜的免费送戏下乡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与此同时,“文化惠民在山城”系列活动并蒂花开、相得益彰,包含文化阵地活动、展览展示活动、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等丰富的板块,正成为阳泉公共文化服务新的主打品牌。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阳泉”,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讲座论坛等主题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将文化自信植根在大众心中。
扮美精神家园 文化润心无声
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努力攀登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坚持从阳泉火热生活、厚重历史的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和素材,释放创作潜力,讲好阳泉故事,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
雨果奖、星云奖、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杏花奖……一个个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奖项花落阳泉。8年蝉联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15年8月获得了雨果奖,同年10月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高成就奖。音乐快板《相女婿》、舞蹈《矿山情》等获全国群星奖。新编历史剧《大钟锽锽》、现代戏《有家真好》等6部戏剧,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矿山人家》,4部广播剧,14首歌曲等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反映七亘大捷的影片《伏击》在农村院线上映。文献纪录片《狂飙为我从天落》荣获第七届“纪录·中国”文献类三等奖……这些在沧桑巨变中收获的文艺精品,见证了阳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深耕创造沃土 文化产业发力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闯出一片天。阳泉市大力创优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是以阳泉特有的“刻花瓷”为主打产品的文化企业,年产刻花瓷系列产品3万多件,该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刻花瓷文化园”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花独秀不是春。除刻花瓷外,平定砂货也成为阳泉文化产业一颗夺目的明星。上世纪80年代,郭兰英演唱的《夸土产》中一句“平定的砂锅亮晶晶”让平定砂货渐为人知。如今,通过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对传统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砂货产业闯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阳泉煤雕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基地+商城”发展格局。阳泉特色文化产品频频出现在各大文博会展,展现其独特魅力,平定张氏砂器、付海云彩面塑等相继亮相央视。盂县永恒工艺厂、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山西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文化“双创”逐渐发力,版画、剪纸、木雕、铝箔画、黑陶、珐花瓷等渐成气候,无人机航拍、动漫制作、阳泉古化石收藏、网络剧等新业态出现,蕴藏在民间的文化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2016年建成的阳泉市文化精品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全市24类40余家1000余件文化产业精品。起步不久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成效明显,部分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试验性开发。阳泉文化产业逐步走上一条规模化、创新型发展的路径,正在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面向未来,阳泉文化建设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转型为引擎,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阳泉”的航船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