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行进中的民间文艺表演“滋味浓”
2017-08-26 发表|来源:阳泉日报|作者:郭赟
连日来,在太原美术馆至长风商务区的平台喷泉广场上和山西省大剧院,一场场精彩的阳泉民间文艺行进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观众王女士说:“人民的节日人民爱。能够在艺术节期间欣赏到阳泉原汁原味、带有阳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我们很高兴。”
8月18日晚7点,由阳泉市盂县文化局选送的省级非遗项目民间舞蹈《牛斗虎》和民间社火《龙腾》正式与观众见面。这也是全省11个地市中首次进行民间文艺表演的两个节目。在演出现场,众多观众驻足观看,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牛斗虎》整个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于演员身上。演出时,在紧张、激越的锣鼓声中,虎上窜下跳、左扑右攻,牛则用角上抵下顶、左闪右扛,扑斗中既有猛烈的冲击,又有舒缓的相持,并通过虎的摇头摆尾、牛的以蹄刨土及卧地、搔痒等习性动作,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和老牛忠厚倔犟。盂县秀水镇南白水村《牛斗虎》非遗传承人之一王云成介绍,《牛斗虎》由一段美妙的仇犹古国民间传说演变而成,通过盂县村民自创的舞蹈动作来讲述,表达邪不压正、正不怕邪、弱不惧强、勇于拼搏、战而能胜的思想内涵。每当盛大节日,特别是在每年元宵节期间,盂县的乡镇村民汇集在县城街道进行节目表演,敲锣打鼓,行进演绎,民众百看不厌。
与此同时,宽阔的广场上突然响起喝彩声。只见表演民间社火《龙腾》的几十人被观众围在一个圈里。演员们在民间打击锣鼓队的伴奏下,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起伏、穿梭、跃动、翻腾等动作,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寓意着巨龙腾飞、律动向上的生动场景。所有的演出者都是来自盂县秀水镇南坪村和南白水村的村民,能把我市非遗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民俗表演带到省级的舞台,大家伙心里都很激动。《龙腾》节目表演者崔宝贵说:“我们就是要把村里一百多年的文化传统继续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阳泉的文化。”
8月19日下午,民间文艺表演《“舁上”农耕表演》继续进行。节目由郊区西南舁乡东南舁村80余名群众经过精心制作和编排而成。演出中,身着粗布衣,脖挂羊肚手巾,妇女、老者盘着头,年轻的扎着红头绳小辫,男人们戴着草帽或是趿拉着鞋,大家手持农耕工具,尽情表演农耕时的作业场景,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传统农耕画卷,用欢快的舞蹈跳出了“舁上”百姓辛勤耕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月22日,太原市整天都被阴雨天气笼罩,原定在露天广场进行的民俗艺术行进表演移至山西省大剧院进行,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市文艺工作者的热情,由平定文化局选送的民俗文化“移穰龙灯舞”为省城群众送去了一场视觉盛宴。
移穰龙灯舞俗称“跑龙灯”或“耍龙灯”,是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已流传了200多年。它形式活泼、参与广泛,表演中配有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铙钹鼓乐,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舞龙分为绣球、龙头、龙身和龙尾4部分,其中,龙有黄青两条,每条龙长18米,分别配有9根龙具。表演中,18名身材魁梧的舞龙大汉手持龙具,按照鼓点节奏变化,跟随绣球引导,以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舞动彩龙穿、腾、跃、翻、滚、戏、缠,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分别为现场观众展示了踩河沿、碰头、龙开四门、凤凰展翅、卧龙搅珠等多个套路阵式,2条彩龙或翩然游荡、或翻转腾挪,展演现场一片欢腾,好不热闹。太原市民王晓宇说:“上次看到这么精彩的舞龙表演还是小时候的事情。能把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延续至今并完整地展现出来,应该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