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如何让中国舞蹈更好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面镜子?

2019-10-2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配图

“通过舞蹈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关键是要拿出更多温润人心、文质兼美的舞蹈佳作,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舞蹈作品,更需要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呈现一个文明中国、开放中国、精彩中国的国家形象。 ”日前在北京舞蹈学院召开的北京舞蹈学院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跨文化”项目)和“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创作实践与发展态势研究(1949-2019)”(以下简称“中国舞剧”项目)开题论证会开幕式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跨文化”项目首席专家郭磊如是表达该学院获批的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初衷。以两大项目的开题论证会为契机,有关方面专家对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及中国舞剧发展展开研讨。

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应该从理论上来论证、建构一种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主体

郭磊介绍,“跨文化”项目立足于通过舞蹈艺术的交流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扎根中国传统优秀舞蹈文化、提炼中国舞蹈文化美学精神、彰显中国舞蹈文化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以当代文化为视角,大力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从理论到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完整阐释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舞蹈框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最终的追求是什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首先抛出这样的问题。他指出,作为拥有高战略定位和高期许的该项目,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内在规律当然是一个最终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有这样一种抱负,即从理论上来论证、建构一种当代中国的舞蹈文化主体。探索这一课题,应该是该项目启动之初就确立的一个更明确、最终极的目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则对“跨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并对项目给出建议。一是行政语言的跨文化与学术语言的跨文化如何协调。这些年政府都在着力做跨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对于项目研究,涉及学术上的跨文化,希望研究中能深入进去,进一步钻研和协调。跨文化舞蹈学的学理内涵和学术意义,与我们学术上从比较文化到跨文化的发展脉络密切相关。“最初我们注重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或者说文学比较和文化比较,但是后来一批访问学者不满足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造了一个词‘跨文化’ 。如果说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更注重文化之间比较后能够达到认同,那么跨文化可能更注重多样性。跨文化交流、传播后各自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吸收别人后要建构自己。所以跨文化很注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文化的认同性。 ”因此王一川对项目给出了如是学术上的理论建议,即从行政语言的跨文化深入到学术语言的跨文化,将二者协调起来,做出跨文化舞蹈学研究,也使北京舞蹈学院能在未来拓展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王一川指出跨文化还有一个层面问题,即至少有三个层面:单一民族舞蹈本身的跨文化;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不同民族舞蹈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中华民族舞蹈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舞蹈之间的交流也是跨文化。因此他希望课题组的研究者能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层次研究。

该课题名称中标示出1949至2019的时间跨度,就此王一川希望,课题组能把跨文化中国舞蹈同共和国七十年的历程结合起来研究。“从最初我们没有现代民族意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是逐渐建构起来的,民族概念也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建构起来的。最初单一民族舞蹈自己有跨文化内涵,随着共和国的成立,有了明确的民族意识以后舞蹈跨文化交流多起来了,尤其在现代,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以后我们的跨文化舞蹈逐渐不断地强化起来。中国舞蹈主体的建构,也是同新中国70年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 ”

最后,王一川希望课题研究能从跨文化舞蹈来透视跨文化中国形象,小中见大。“当代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到舞蹈艺术则体现在它通过自身的跨文化建构和传播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面镜子,即它既是透视民族复兴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它的组成部分,希望课题将这种双重意义揭示出来。 ”同时,王一川希望该研究最终能够构成结项成果链,即一本书:跨文化舞蹈学理论与实践;一个光盘:中国各民族及相关民族的舞蹈影像资料盘;一本教案:跨文化舞蹈人才培养的方案;一台演出:能够体现跨文化交流的舞蹈或舞剧作品。

中国舞剧:如何使当代中国舞剧的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勇于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独具特色的中国舞剧一路高歌猛进,创作数量直冲千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舞剧创作进入加速度的发展态势,甚至从舞蹈语言、编舞观念、题材选题等多方面出现多部“现象级”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不啻为一种突出的景观。这其中,中国舞蹈界在收获硕果累累的同时,也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攻克和反思的课题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要选现实题材的好的舞剧,十部我都选不出,六七部还算有。大家是否注意到现实题材,为什么出现扎堆现象?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舞蹈界深入思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中国舞剧”项目首席专家于平说。关于现实题材创作,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炼也表示,对于社会公共性话题,这么多年舞剧创作没有更多找到像“鹤”“天路”这样好的题材。在他看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实践和发展态势都应该被给予足够的关注,希望“中国舞剧”项目能努力做好相关研究与引导。

另外,刘炼认为,能否加强舞剧评价对舞剧的发展态势至关重要。“中国舞剧已经发展到如此辉煌的程度,但也有很多编导自身充满困惑。特别是展演和比赛后,困惑来自于自己难以从审美方面搞懂弄通。比如一个创作好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着力于哪些方面才能成就真正的好舞剧?等等。应该通过评价引导舞蹈创作者的认识,也让舞蹈优劣的评价突破舞蹈小圈子,并助力提升观众的审美鉴别力。 ”刘炼希望该项目通过研究能一定程度实现引领作用。

那么就此,以及更多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和创作的问题,可以给予该项目研究怎样的期待?于平介绍,该课题对当代中国舞剧研究有三个主题词,即该课题内含的总体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把握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如何把握当代中国舞剧的创作实践、如何把握当代中国舞剧的发展态势,从而对其加以正向引导的对策,使当代中国舞剧的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勇于从高原向高峰登攀” 。这三个总体问题即为该课题拟解决的“终极性问题” 。与之紧密关联,该课题将围绕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与重点节点、创作实践与本体特性研究、学理建构与主导观念、整体形态与集成创新、发展态势与正向引导等多方面,在总课题框架之下分五个子课题展开系统研究。在具体研究中,现象级作品以及重大历史节点的部分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该项目所聚焦的,是否也是当下舞蹈界自我提升所应自查自省和着力的核心问题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