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她一直影响着我们,从未走远”——资华筠舞蹈艺术成就座谈会侧记

2020-01-15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刘平安
著名舞蹈艺术家资华筠演出剧照

回忆起从小与“小资儿”一起练功,一起流汗流泪的往事,舞蹈表演艺术家彭清一几度哽咽;说起自己患难时“资儿”的不离不弃,舞蹈表演艺术家赵青深情满满;想起“小资儿姐姐”病中与自己的那次畅聊,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汝蘅感慨万千。

此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毫不掩饰对老姐姐的欣赏和感恩。于平、冯双白、明文军、史红、许锐、段妃等当今中国舞蹈界的中流砥柱,更是直言没有资华筠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资华筠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舞蹈人。逝世五年后,她的执着与担当,她的直言与敢言,她的率真与真性情,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一刻也不曾远去。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非遗司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资华筠舞蹈艺术成就座谈会在京举行,文艺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一起追忆资华筠的舞蹈艺术成就与执着担当精神,也期待资华筠的艺术之光能够为后来者照亮前行之路。

“她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资华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舞蹈艺术家,她是目前我国舞蹈界唯一获得一级演员和研究员两项正高职称的专家,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和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说,“资华筠无论在舞蹈表演还是在舞蹈理论、舞蹈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新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到中国青年文工团,再到中央歌舞团,在不同的艺术平台上,资华筠先后创作出《飞天》《孔雀舞》《荷花舞》《思乡曲》《长虹舞》《金梭与银梭》等一大批经典舞蹈作品,数度在国内外斩获大奖,成为新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1987年,资华筠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一头从艺术舞台钻进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先后出版《舞艺舞理》《中国舞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等十余部专著。

舞台上,资华筠用柔美的舞蹈动作,含蓄地表达艺术之美。到了学术界,她以笔作剑,大力挞伐行业不良之风,指导创作实践。

资华筠大力倡导“三真精神”(真实的感受、真切的表达、揭示艺术的真谛),讨伐编导“大腕儿”自我复制、自我抄袭、艺术上不讲创新的现象以及模式化、媚俗化等“舞八股”陋习。

针对“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的时风及各种关系网的羁绊,资华筠发表《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的文章,引领了舞蹈艺术批评。

资华筠与王宁合著的《舞蹈生态学》,成功入选1994年度世界人文科学交流中心100本书目,舞蹈生态学由此成为重要学科。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指出:“资华筠在现当代舞蹈艺术研究领域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她创立的舞蹈生态学,把舞蹈理论史学提升到可以独立研究的高度。”

资华筠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方面的累累硕果,还有为人和治学方面的严谨认真。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刚买电脑的时候,谁都不会用。为了练习打字,资华筠经常问同事:“你们有稿子要打吗?给我。”

“当时,她已经50多岁了,那种求知欲连年轻人都没法比。”资华筠的同事茅慧回忆说。

虽然已经逝世五年,但资华筠像一座闪光的灯塔立在那里,为后来者指引着方向,正如田青所言:“很难有人像资先生一样,实践和研究都能做到极致,但是我们可以在她所涉及的某一个领域继承甚至超过她。我想,如果有学生能够超过她,这是一个老师最高的期望。”

“她批评了很多人,但记恨她的没几个”

与资华筠接触过的人都对她的“直言”印象深刻。

“资老师是钢炮、连珠炮,只要讲话,没有废话,都是直言,句句打中靶心。”田青记得,有一次开完会,他和另一位艺术家乘电梯,艺术家手里拿着烟斗,本来只是摆个范儿,资华筠上来就是一句“这里不能抽烟”。艺术家委屈又无奈,却也无力反驳。

关于“禁烟”的事儿,据于平回忆,以前每次开会,有几位老师总是抢占刚进门的位置,一边匆匆点燃香烟,一边悻悻然说,“待会‘林则徐’来就抽不成了,他们口中的‘林则徐’就是主张会议室禁烟的资先生”。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与资华筠相识于非遗保护工作中。在他的记忆中,资华筠讲话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在非遗保护工作刚启动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会的几位省市主管领导,竟无一人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完整表达出来。事后,资华筠常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领导”,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做保护非遗的表率。

资华筠做人坦荡、正直、热心肠,做事认真、严格、高标准,批评从来都是一针见血,对事不对人。尽管资华筠批评了很多人,但记恨她的却没几个。被批评后,很多人心服口服,事过多年,依然觉得她说得有道理。

彭清一说:“她可以随时批评我,也可以随时接受我的批评;她敢于在会上公开说哪个领导、哪个同志做得不对;被批评者有了改进,她也毫不吝啬给予鼓励,她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与会者认为,资华筠的耿直与敢言,在今天尤其可贵,值得文艺界好好学习。

“她的艺术生命在传承中得以延续”

严师出高徒。资华筠虽然离开了,但更多的“资华筠”已经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资老师的确是严师,我们在她面前常常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因为你犯了错,她会毫不客气。”冯双白说,“要求严格是因为她对事业有一份敬畏之心,她希望我们都好。”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史红分享了一段关于毕业论文的往事:“我现在常跟人讲,当年写博士论文,真是掉了十斤肉。因为资老师特别严格,选题和写作她会跟你反复探讨,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帮你再三斟酌。本来觉得写得挺完美,她看一遍回来,满篇都是红笔批注。她教会了我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资华筠与病魔斗争多年,她的女儿王蕾希望母亲在家多休息,但最终还是尊重了母亲的选择,“母亲对学生严格首先是对自己严格,她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工作大都是在生病期间完成的”。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至今仍保留着资华筠批注他论文的底稿。据他回忆,因为病重,那时候资华筠批注论文时写字已经很费劲,但她仍然会字斟句酌地写修改意见。资华筠的关门弟子塔来提·吐尔地常常想起资华筠批改论文时颤抖的手,他说:“资老师经常讲学生比天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严师,资华筠的一众学生成就斐然,不少人已经成为文化事业领域的管理者或学科带头人,她的生命也在传承中得以延续。正如青年舞蹈家段妃所言:“资先生一直影响着我们,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