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大爱无疆 ——抗疫舞剧《向北·行天岸》观后

2020-09-0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桑农
舞剧《向北·行天岸》剧照 张正晔摄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回顾历史,瘟疫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今年,华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上下联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良好效果。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更催生出丰富的舞蹈艺术创作元素。日前,在北京朝阳剧场首演的大型原创抗疫题材舞剧《向北·行天岸》,便是以舞蹈的形式对我国的抗疫过程给予艺术呈现,为中国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艺韵。

该剧以抗击疫情为主线,分“繁华守望者”“美丽逆行者”“幸福创造者”3个篇章,引入“舞蹈+多媒体”的创作概念,将舞蹈艺术与音乐、视频、灯光等声光电效果融合,从不同层次和视角反映疫情暴发后人们面对疫情的思想状态以及现实行为,生动再现了灾难面前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共克艰难、战胜疫情的感人事迹。

《向北·行天岸》以动人的抗击疫情故事为主线,以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贯穿始终,故事情节设计精妙。笔者以为,这与该剧导演田少军息息相关。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是晋剧琴师,父母也都从事戏曲工作。他从小耳闻目染,接受艺术熏陶,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他先后参演《铁肩担道义》 《乱世漂萍》 《中华英豪》等多部电视连续剧,还曾编导复排老舍名剧《茶馆》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以及舞台作品《兰亭序》 《伯牙绝弦》等。这一次,他巧妙地把电影叙事手法应用到舞剧叙事当中,以此告诉观众,在2020年新年伊始,中国发生了什么,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又是怎么与疫情斗争的。

在疫情肆虐期间,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并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半年多来抗击疫情的经历和感受。为获取创作灵感,北京市朝阳区文联自今年2月以来,组织主创团队先后前往蟹岛密切接触观察点、顺义新国展入境人员集散点、朝阳公园分流点、地坛医院等疫情防控场所进行采风,深入朝阳区黑庄户地区的郎各庄村、机场街道、安华里社区、呼家楼社区等基层防控点进行采访,长达3个多月,以扎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聪慧的脑力、勤奋的笔力,从生活中获取舞蹈元素,到群众中去收集感人事迹,克服困难、潜心创作,才有了这样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统一的抗疫舞剧。

剧中,女护士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没有退缩,纷纷加入到抗击疫情的队伍当中。病毒是隐秘狡猾的,女护士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不慎感染了病毒,被可恶的病毒夺去了生命。女护士的爱人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病毒吞噬,心如刀绞。悲壮的音乐、愤恨的舞姿表达了男主人公誓与病毒抗争的豪情。爱人倒下了,他没有退缩,而是擦干眼泪,打起精神、继续战斗,用高超的医学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向病魔“亮剑” ,最终用智慧和大爱战胜了疫情。

在《向北·行天岸》演出现场,引入“舞蹈+多媒体”的创作理念,将舞蹈艺术、LED视频、灯光等有机融合,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舞台艺术的魅力,把观众带入出发、上阵、救治、护理、抗争、向往、胜利的情景之中,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心,充分彰显出当代舞蹈的艺术魅力。

病毒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人类将来何去何从,亲人离去的悲痛又怎能用语言表达。用舞蹈的形式反映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目前并不多见。这部舞剧不仅能表达北京市朝阳区群众的心声,更能传达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音乐是舞蹈的回声,舞蹈又是音乐的集中展现,我国自古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舞韵传神,百观不厌”之美誉。这部舞剧的音乐多采用大提琴、小提琴、小号、长号、圆号、鼓、锣,以及我国古老乐器埙等。当大幕拉开,音乐以民族性调式和暖色性质的和声色彩,给人以太平、祥和、谐谑、打闹和幸福的感受,舒缓的音乐把观众带到夕阳下、河水流、舞乐美、人心爽的意境。随着场景的转换,大雪纷飞、病毒出现,音乐多采用半音模进的手法,给人以寒冷、紧张、焦虑不安的感觉,戏剧性的打击节奏则让人坐立难安。病毒的肆虐、亲人的离去、揪心的痛别,悲伤的音乐催人泪下。而当胜利到来时,音乐以起伏、再现、反向大跳,厚重的低音和飘逸的高音交替反复,舒展的回旋演奏伴随着舞姿的伸展,告诉人们对病毒的战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春天到了、太阳出来,万丈光芒照耀大地。

《向北·行天岸》由著名舞剧表演艺术家蔡芳担任艺术顾问,参加演出的不仅有北京舞蹈学院的优秀学生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青年演员,同时还有北京朝阳区街乡基层文联的群众舞蹈团队,形成了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相结合的演出阵容,为这部舞剧的大场面增添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场面宏大、舞姿丰富的鲜明特点,使高雅艺术更接地气,更能体现艺术的真实性和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