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传承更需文化自信
2021-03-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萧雅芭蕾虽然是舶来品,但这门世界通用的艺术已能够以中国语言讲故事,让中国人民感受到芭蕾的美,让各国民众感受到中国芭蕾的美。优美的芭蕾舞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在很多人看来,由于芭蕾没有对话甚至情节,导致观众很难看懂。而舞蹈指导作为那个将其中的情感翻译给观众的人,可以用丰富的动作和贴切的方式来帮助舞者进行呈现,这也对其业务能力、综合素养以及传承自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舞蹈指导以提升培养对象的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追求为目的,通过规范的舞蹈动作,让形体与精神实现和谐统一,在行云流水中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跨越。对于芭蕾这样源自西方的舞蹈,除了技巧辅导、动作演示,还需要加入文化背景等的介绍。指导舞者通过动作的快慢、节奏的强弱、神态的收放等更好地传递情感,需要舞蹈指导的倾心付出,尤其是在度的把握上,通过去掉冗余的动作,将舞蹈动作和内心情感融合,进而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宏大的主题、深邃的思想。
此外,舞蹈指导还应通过帮助舞者提高艺术修养,令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艺术创造的突破。在剧场中,无声的艺术语言要实现与观众的交流,达到让情感充溢现场、陶冶情操、带来启迪的效果,需要从事舞蹈表演的人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对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都有所涉猎,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完成好塑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物的任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舞蹈指导的阐释效果更多地反映于舞者的表演效果,而这种表演是舞者加上了自己理解的表达。在表演时,舞者的舞蹈功力、文化积淀甚至个人经历会不自觉地渗透其中,这对舞者的综合实力也是个考验。
对舞蹈而言,情感和情节的表达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舞美的发展,布景、道具、灯光、特效等的加持有助于舞蹈情感的动态表达,但对技术的过度推崇也导致一些不需动脑、动情的所谓“视觉盛宴”频出,背离了中国传统审美。事实上,舞蹈的发展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于正确处理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芭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比较早的,经过几代舞蹈家的探索,芭蕾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相对成熟,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扬名海外,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舞蹈指导责任重大。例如与中国传统的“圆、曲、拧、倾、含、腆、收、放”的舞蹈美学不同,“开、绷、直、立”是芭蕾的基本要求,需要在基本功训练和舞台表演中加以注意。又如一些芭蕾舞作品中加入了戏曲、音乐、非遗等元素,这对舞蹈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候表演现场人数众多,如果舞者的情绪有波动,可能会影响正常发挥,这还需要舞蹈指导培养舞者树立强大的自信。此外,芭蕾要从小练起,更需要舞蹈指导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通过严格的训练增强孩子的艺术素养、身体协调性以及对舞蹈的感受力。
芭蕾并不限于舞池,艺术教育的教化功能,在于从舞步中流淌出属于自己的美学。芭蕾舞的发展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并与时代紧密结合,融入时代要素,在实践中探索,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守正创新中走出新路子。舞蹈指导理应不负时代、不辱使命,通过构建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原创性的中国芭蕾,在幕后为舞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从“高原”到“高峰”的舞蹈创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