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影像舞蹈的机遇和挑战
2021-11-29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冯双白融媒体时代到来了。报纸、广播、杂志、电影、电视等五大传统媒体与新型的数字媒体不断深度融合,在各种全新的数字技术加持下融合为一。正像有学者指出的,“融媒体”并非一个人们常规观念里独立单一的实体机构,而是融合了新老媒体的一种综合统筹运作模式;融媒体绝非传统媒体的挽歌,反而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多元传媒理念的相互作用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互为支撑,齐头并进。全新的运作模式将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综合竞争力,各自优势都发挥到极致,从而完成整个社会托付的文化建设任务。
令人无比兴奋的是,舞蹈艺术似乎赶上了这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好时代。传统的剧场舞蹈艺术正在飞速地多向性发展。当代剧场里的舞蹈演出常常经过网络直播或转播而抵达广大观众眼前,而那些特别为新媒体而编排制作的舞蹈片段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占据了各大视频平台的“版面”,大大吸引了网友们的眼球。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哔哩哔哩网站舞蹈区里有各种各样的影像舞蹈片段,日日更新,长年不断。中国舞、现代舞、街舞、芭蕾舞、舞蹈综合知识和各种舞蹈教程,可谓应有尽有。例如,随着文化自信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国风类舞蹈,截至2020年,B站传统文化爱好者即国风新青年达9603万,其中有大量国风舞蹈的拥趸。面对海洋一般广阔的受众,许多普通舞者在幕后摄影师的帮助下,汪洋恣肆地宣泄着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人们发现,“影像舞蹈”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文化视野。
从影像舞蹈的类型来看,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个大类:
1.舞台艺术纪录片。它以剧场舞台空间里的真实舞蹈表演为主要对象,或者是人类学家们以田野调查里的民俗舞蹈为对象,使用电影机等录制设备,忠实地有时也是富于创造性地记录那些固定表演空间里发生的一切舞蹈行为。这类艺术纪录片本质上可以称为舞蹈录像。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彩色艺术片《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国的芭蕾舞舞台艺术片《红色娘子军》,都可以看作是这类舞蹈影像的代表。另外,大量的舞蹈演出宣传片、舞蹈团体宣发介绍以及舞蹈教学课程影像,也都大体上属于此类影像舞蹈。
2.歌舞艺术片。这是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从1929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推出的号称世界第一部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到家喻户晓的《音乐之声》,电影镜头里的舞蹈散发出与剧场舞蹈截然不同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歌舞片《印度往事》,还是好莱坞的《雨中曲》,都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舞蹈影像佳作。
3.电影故事片中的舞蹈影像。我们可以在很多知名故事影片中看到精彩的舞蹈片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这类故事片中为塑造人物和抒发片中主人公内心隐秘情感的各种舞蹈片段,都可以视作舞蹈影像。谈及此,人们自然会想起《闻香识女人》中的优雅探戈,或是《三峡好人》中那段在大坝上的深情之舞,不胜枚举。在此,电影镜头与人体舞动共同编织出动人的影像里的舞蹈世界。
4.多媒体实验影像舞蹈。这类舞蹈在舞台空间预先设置若干摄像机、投影仪、红外线干扰仪、分屏器等多媒体设备,配以其他适合影像表现的媒介材料,融入舞蹈动作,创造带有实验性的影像舞蹈。例如美国现代舞大师莫里斯·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于1956年创作的《变奏V》,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他采用机遇编舞法,不仅随机编排舞蹈动作,而且在现场演出的录像上,叠加了现场影像,舞蹈动作和镜头影像交互叠加出现,打破了观者对虚幻和真实空间的认识界限。当代很多舞蹈演出中艺术家们使用动作捕捉、投屏等技术所形成的舞蹈影像,也带有鲜明的多媒体实验意义。
5.电视舞蹈。这类舞蹈影像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电视技术诞生和发展之后兴起的舞蹈影像。电视艺术家们聚焦舞蹈,寻找那些已经获得舞台成功的舞蹈作品,经过电视镜头的推拉摇移,用影视语言解构、分拆、组合、再加工和再创造,甚至采用最新的360度影像采集合成技术,构成新的舞蹈艺术形象。中央电视台白志群导演的电视舞蹈艺术片《扇舞丹青》《绝代长歌行》,央视春晚中镜头下的《小城雨巷》,以及2005年春晚的《千手观音》,都可以看作这类舞蹈影像的代表作。中央电视台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湖南电视台的《舞蹈风暴》也是这类舞蹈影像,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和喜爱。
6.创意影像舞蹈。这类舞蹈的要点是“为镜头而编舞”。也即是说,它们的问世完全不再考虑舞台空间或是多媒体剧场空间,而是采用各种录像设备,大到电影机,小到手机或者微型移动摄像机,在全新数字技术后期剪辑力量的加持下,只为镜头而编舞。人们甚至再也看不到传统意义上完整的舞段或是舞蹈体裁,“所见所闻”全然是镜头主宰的舞蹈视觉形象合集。它们为各种创意服务,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时代宠儿。
融媒体时代,影像舞蹈摇曳多姿,生机勃勃。传统舞蹈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收获颇多。2019年,舞剧《杜甫》中的一段《丽人行》在网络上插上放飞的翅膀,抖音播放总量超过了10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段《渔光曲》之旗袍舞,仅2020年春节期间腾讯平台的累积播放量就近600万。2021年河南电视台春晚运用多媒体技术包装了一个舞台舞蹈《唐宫夜宴》,一夜之间让文物活起来,带动河南春晚的全网观看流量达到了惊人的60亿。随后经过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一系列影像舞蹈的创作和宣发,该台在全媒体各平台观看量、点击量总计近300亿,人们纷纷感叹古老中华传统文化惊人“出圈”。
融媒体时代更是主流文化展示力量的大舞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演出,由东方歌舞团、故宫博物院、人民网共同担任出品人,中国演出公司全权代理巡回演出。从2021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该剧首演报道之后,人民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及海外平台等官方媒体呈现出一个矩阵式同步推进的状态,成功“破圈”。可以说,《只此青绿》是融媒体时代各路英雄豪杰联手上演的一出好戏,从艺术精品制作到媒体宣发再到演出传播,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以融合操作为重要特征的新时代。
不过,融媒体时代的舞蹈影像的创作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各种各样的舞蹈影像片段(恕我还不能用“作品”来称呼这些片段),充斥在各种视频网站上,现在似乎处于“战国时代”。有的在教室、楼道、废弃厂房里固定摆放一个录像设备(也许是一个手机,也许是一个照相机,也许是一个大疆设备),随心起舞,再起一个模棱两可的名字,就发布在网上了,甚至可以把这个片段叫作“想不出说什么”。有的在镜头语言里将各种舞蹈风格的动作、各种自然界的状态,如水滴溅落的特写、毛色闪亮的动物行走、破土而出的嫩芽等,一股脑地编辑在一起,配以异域的曲调,令人很难明白这段影像舞蹈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当然,也有的影像舞蹈作品意义明确,形象生动。如一部叫作《隙生》的影像舞蹈,在各种夹缝中用舞蹈肢体表达生命旺盛的活力,在窘迫的墙缝里,在缠绕的密林枝杈间,甚至在冰冷的室外空调格栅里,那不停舞动的肢体,恰似万物生灵生生不息的渴望。202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大理舞蹈季就是一次在大自然或古老人文建筑里以影像舞蹈为主体的成功尝试,激发了无数创意。
融媒体时代的影像舞蹈如果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非常需要理性的反思,需要有力的方向引导。一方面,全新的影像舞蹈创作给舞蹈批评提出了全新挑战,研究其艺术规律、语言法则、技术影响、本质特征等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绝不可忽略。另一方面,影像舞蹈迅猛发展的态势也给行业管理者、组织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中国舞协、广东深圳舞协等机构已经以全国影像舞蹈展评的方式介入其中,现在依然需要更高的站位、更有力的组织措施、更自信的领导力量。
影像舞蹈的发展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其背后一直有人类影像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今天,计算机图形、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等深刻影响着影像舞蹈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新的艺术业态和形式牵连着人类文明社会新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命题,影像舞蹈在当代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从小众的、小我的自由表达走向更富于文化和思想内涵的审美诉说?从创作和发布者来说,如何达到个性、流量、价值观之间的平衡?从个体来看,怎样做才能够将自我表达与大众的需求相链接?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影像舞蹈的实质内容、文化内涵、技术语言、大众认知的共同规则、传播流程与特点等,非常具有时代挑战性。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融媒体时代人们尚未体验过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