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舞剧“金陵十三钗”再现沉痛历史

2024-07-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丁贵梓
舞剧《金陵十三钗》剧照   张 浩  摄

6月,舞剧《金陵十三钗》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开启了新一轮全国巡演。同时,作为2024年“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文化活动之一,该剧将于7月底登上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的舞台。据悉,“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文化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指导,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舞剧《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13位秦淮歌女用生命和尊严保护女学生的故事。“这部剧我们筹备了3年。”该剧导演郎昆清楚地记得,为尽可能还原历史全貌,他和主创团队数度前往南京,查阅档案资料并与相关专家进行多次座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着照片墙上那些由明转暗的面孔和“哭墙”上越刻越长的名单,主创团队更加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郎昆表示,前期的采风和调研工作为剧目创作提供了史实依据。“剧中,秦淮歌女换装成女学生时,为了不被敌人发现,纷纷剪去长发、卸下装束,种种细节皆是真实故事的再现。”郎昆说。

舞台之上,战火纷飞、家园沦陷、百姓逃难,追光映照出13位身着旗袍的人物。沉稳的玉墨、明艳的红菱、青涩的豆蔻,这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以舞蹈身姿重现在舞台上。“她们的故事是对战争罪行的控诉,也是对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记忆,展现了反人类的战争暴虐下女性之花的绽放。”郎昆表示。

以这段历史为创作题材的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并不少见,舞剧《金陵十三钗》如何做出新意,是郎昆和主创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写满了名字的城砖,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慎重回答。

“随着剧情起落,我们设计了百块城砖在舞台上飞舞,每一块城砖上都写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郎昆介绍,使用城砖作为舞台布景的主要意象,来源于他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采风时的感受。城墙从完整变得斑驳,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发展,是民族悲歌的前奏,也是英雄抗争的开始。

“舞剧融合了肢体语汇和音乐语汇,可以表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在郎昆看来,舞剧可以制造出更具张力的戏剧效果。该剧还采用了场景穿梭等创新舞美科技,以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情景,日寇屠城画面与舞台演员表演虚实相叠;以宏大的交响乐叙述史实,用小提琴展示人物性格,并将琵琶与南京白局相结合以展现角色特性,每个细节的打磨都独具匠心,拨动观者心弦。

剧目尾声,13位秦淮歌女换上学生装,从舞台中央坚毅果敢地向前行,在人们的视线中缓缓“下陷”。无言的舞剧,以舞台为纸、把身体作笔、将音乐化墨,民族历史的千言万语融进台上台下。“看剧过程中泪流了好几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成都站首演现场,一位观众如此感慨。一剧结束,台下的观众或深思沉默,或掩面而泣。

郎昆透露,后台的演员也同样深陷剧中人物的悲痛命运中,久久无法从戏剧的规定情境中抽离。对和平的渴望和热爱跨越了时空,成为戏里戏外所有人的情感连接。

郎昆认为,舞剧《金陵十三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依托的不仅是优质的剧目内容和创新的舞台呈现,更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情感连接和对和平生活的不懈追求。他表示,当下的文艺创作,需要更多反映真实历史、召唤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我们历时3年创作《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既是为了告慰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也是希望能够加深当代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郎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