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中式美学的新视觉再造

2024-10-1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蔡岩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演出600场后,被搬上银幕。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现象级舞蹈作品,成为今年国庆档最特别最富有悬念的一部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对白,用电影展现相对小众的舞剧,用舞蹈讲述一幅宋代名画。

2021年,这部舞蹈诗剧问世之初,笔者就在剧院看过,并为之所传述的宋代中式美学而震撼。这部舞蹈诗剧的灵感来自宋代画家王希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在一幅层峦叠嶂、青绿蜿蜒的画卷上,模拟出水流的声音、山风的流转、峭岩的陡立……尽显宋代美学与气质。《只此青绿》用身体、色彩与舞美装置模拟出的900年前的宋代气象,令人荡气回肠,找到了观众共情共鸣的感觉,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如何做到不只是“翻拍”,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所同又有所不同,让舞剧粉丝和电影观众都能够满意?尤其是在无对白、无故事推进的情况下,拍成一部89分钟的电影?观看电影《只此青绿》,给予笔者全新的感受与共鸣。近乎完美的舞剧电影化,充分利用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构图技巧和镜头语言,以及舞台无法展现的特效,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常规舞台剧的视觉体验。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是一部“新舞剧”。作为电影,它延伸了舞剧之前的那种凝固的宋代美学表述方式,并补全了舞剧中无法表达的意境、情绪的铺排,以及局部经典动作的放大表达,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和舞蹈诗剧相比,电影《只此青绿》既有在故事表达上的创新与突破,也有在美学层面的坚守和继承。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中,同样讲述了这幅12米长“不繁杂、不枝蔓,通篇贵气,清秀逼人”的《千里江山图》与它的作者、18岁画家王希孟的悲剧美学故事。电影一开篇即创造了一个机会,将这幅传世山水巨作展现在大银幕上,当如大河奔流般的青绿与山峦扑面而来的时候,那种美的“压迫感”令人感动。《千里江山图》中的壮阔之景层叠晕染、山河青绿,细节之处可见纤毫。它是如此震撼,又如此令人感动于这幅宋画的美。

故事开始于展卷人寻述911年前王希孟创作这幅“历经千载而独自灿烂的神作”的全过程。电影推测并演绎了王希孟短暂而天才的一生。影片采用舞剧的结构,从展卷、听雨、初见、寻石、制墨、唱丝、入画……来表述这幅画绘制的过程与这些画面背后的人间景象。

电影对于王希孟一角的塑造,显然着墨甚巨。扮演王希孟的舞者在大雨中恣意独舞。强韧又柔美的动作质感,象征他在绘制《千里江山图》时的不同笔法:敏感、脆弱、奔放。在“习笔”这个章节,簪花少年郎群起而舞,青春放肆、意气风发,青绿作为宋代的“历史色调”,是一种色彩,也是写意的高峰。当然,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是其浓墨重彩的写意部分。

“青绿腰”这一典型性的舞蹈动作,把画中的山峦与宋代的美感凝固在画卷中。作为舞剧的经典动作与灵魂,“青绿腰”之舞被具象化与形象化了。“入画”是《只此青绿》中极为感人的一场,描绘的是王希孟把他走过的山川融汇笔端的过程。电影中,舞剧“入画”一场中的8分钟华彩舞段被全部保留。

电影镜头结合特效与蒙太奇给予舞蹈新的表现力,镜头上对于中国画的表达有自己的特色,散点透视,人在画中游,山水之美与人之美互相映衬。当舞者走在画布上,身后的长裙化成青绿,涂画在山河层峦中,一种莫名的感动扑面而来。这部被称为“新默片”的舞剧电影,虽无一句台词,却感觉满屏皆是对白。这些“台词与对白”由工坊里的篆刻师、回廊上的织绢女、悬崖边的采石人、屋檐下的制笔者、山洞内的碾墨工、翰林院图画局里的画工、现代文物修复师展卷人用舞蹈“说”了出来。这种“会说话”的舞蹈的失重感,有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这些舞蹈其实就是“对白”,观众在舞蹈动作中可以逐一阅读到。

电影中,另一值得赞赏的是美术造型极具观赏性,服装制式、用色皆能看到对宋朝美学的复刻与创新,尤其女演员头插瓶簪的样貌非常美。十余位粉衣簪花的少年,也打破了“传统男性气质”的男性形象。

此外,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创新还在于打破了传统电影和舞剧之间的界限。“以电影的拍摄方式来二度创作,拍摄的意义和初衷一定有超越舞剧更深的表达和扩展。所以,在舞剧的基础上有加有减,不可避免。”总导演周莉亚讲述了电影与舞剧的区别,“从舞台走向银幕,意味着我们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要主动做出改变。从演员表演、动作设计,到镜头语言,都需要更加适应光影艺术的传播方式。在舞台艺术中,很多内容会使用意象化表达,同时注重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而在电影艺术中,则需要将其具象化。因此,我们在电影中使用大量主观视角镜头,去呈现主人公看到的场景,在写实和写意中追求平衡。”

虽然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舞剧无法达到的美感,却也失去了舞剧所具有的剧院独特审美和质感。不过,对于没有在剧场观看到过这部舞剧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可以打高分的电影,它拓展了舞剧电影的一种全新表达。

因为这部电影,美,且感人!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