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当代文艺创作
2024-11-28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一川眼下,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热映。影片以北宋少年画师王希孟绘制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和故事内核,记叙当代文物研究员深稽博考这一传世画作时,穿越时空,走入王希孟的精神世界,目睹其呕心沥血投入创作的传奇历程。本片全程无对白,以独特的视觉美学和东方文化气韵,通过写实与写意的高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的感官体验,也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深厚滋养。
今年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与魂的问题,为推进当代文艺创作、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传统根魂的重铸,引领中国文艺面貌一新,活力迸发。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活水,在文艺创新和精品创作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中华传统题材的创意表达成果丰硕。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漂流、积淀下来的创作资源宝库,它们构成当代中国文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长篇小说《北上》讲述了发生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的百年秘闻掌故,其“北上”之旅既是学术考察之旅,更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根魂的溯洄之旅。舞蹈《唐宫夜宴》从隋代乐舞俑中获取灵感,幻化出一群圆润讨喜、憨态可掬、各具性格的唐代舞女形象,将唐代崇尚的民风气象尽情展现出来。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新疆和田考古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及其相关出土文物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汉代边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结下深厚友谊的交往故事,在多种舞蹈风格的融合交汇中书写出民族团结的赞歌。以《寻古中国》《中国》《文脉春秋》《何以中国》《大敦煌》《定风波》为代表的一批电视纪录片和文化类专题片,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样风采和深长魅力。还有如《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庆余年》《梦华录》《莲花楼》等电视剧作品,对古代历史题材作了当代改编尝试,从传统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给当代观众带来新鲜活泼而又韵味深长的传统品位。
中华传统经典改编成绩突出。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卷帙浩繁的学术经典和百世流芳的艺术经典,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有质量的新作。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对《庄子·逍遥游》进行了化用,构想出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少女椿同人类男孩鲲,以及青梅竹马湫之间的奇特故事,描绘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无情,赞颂了慷慨无私的真善美的力量。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根据古代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改编,讲述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抗争到底的成长经历,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刚强性格。电影《封神演义第一部:朝歌风云》根据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在引人入胜的视听觉盛宴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虚构中,对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讨论。从这些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的程度,可见中华传统经典久远绵长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理念的当代推衍催生佳作。中华传统理念,作为中华文明史给予当代中华民族的丰厚馈赠,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起到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连缀7个小故事展示普通人在新中国70载发展中做出的平凡又不凡的业绩,突出勤劳、仁厚、正义、忠诚、公正、友善、容让等中华传统理念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价值。长篇小说及改编电视剧《人世间》运用了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心性论传统,去熔铸主要人物的德行品格乃至君子之风的形象。京味电视剧《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将中华传统生活价值理念的意义推衍到当代生活故事中,讲述北京市民在中华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下重建家园,实现家庭和睦、邻居友善的故事,满足了当代观众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医疗剧《白色城堡》借助医生王扬鸣全心全意关爱和救助患者的故事,凸显出“致良知”精神在当代生活中仍然有着传承和弘扬的开阔空间。
十年探索奋进,中国文艺激发出溯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魂的厚重力量,在中华传统题材创意表达、中华传统经典改编和中华传统理念推衍等层面都取得显著收获。放眼未来,我们要以更具文化想象力、自由创造力和审美符号构型力的姿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并以永在美学探险中的精神,向着更加高远的文艺目标继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继续攀登。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