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资讯 >

民族舞剧《乳娘》:传承人间大爱

2018-07-0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婷

“妈妈,妈妈,舞台上的小哥哥为什么要走呢?”剧院里,一个5岁的小女孩悄声问着身旁的妈妈,她的妈妈却无法立刻回答她,因为此刻她的妈妈已被剧情感动得泣不成声……6月27日、28日晚,大型民族舞剧《乳娘》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成功首演,演出结束后,场灯亮起,记者看到,许多观众在拭泪。舞台艺术与红色故事的有机结合,在激起共鸣的同时,也让人们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舞剧《乳娘》讲述了山东胶东地区“乳娘”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的真实故事。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人员突破日寇层层封锁,被迫频繁转移。由于时刻准备行军打仗,他们的孩子无法带在身边抚养。于是,当地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自发承担起哺育这些孩子的重任,这些妇女就被称为“乳娘”,被她们抚养的孩子就是“乳儿”。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当地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竟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革命传统是珍贵的精神富矿。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为打造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的活教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和济南市歌舞剧院、山东青年艺术团携手,将 “乳娘”这一伟大群体以舞剧形式重现舞台。舞剧《乳娘》总导演、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表示,描绘这群英雄妇女的动人事迹,意在再现那段峥嵘岁月、传承一种人间大爱,从而弘扬党群一心、军民一家、生死与共的齐鲁情怀。

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为了让作品“接地气”,舞剧《乳娘》主创团队多次深入故事发生地——威海乳山实地采风,听当地党校专家介绍“乳娘”详细情况,走访胶东育儿所旧址和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此外,主创团队还到两位“乳娘”及一位保育员的家中探望,为她们送去御寒的冬衣。在与几位年迈的“乳娘”交流中,队员们被几位“乳娘”无私的母爱深深感动,对“乳娘”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收获为舞剧《乳娘》的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该剧以生、离、死、别为主线,塑造了以秀珍为代表的“乳娘”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如剧中秀珍的丈夫随部队抗日远走,秀珍独自一人拉扯八路军女战士原芳的儿子利民和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杏花长大,虽艰苦,但做母亲的幸福感令她十分满足,脸上时常挂着笑容。丈夫在抗日中牺牲的消息传来,秀珍悲痛欲绝。但在两个孩子面前,她毫不失态,晚上自己偷偷抹泪。鬼子进村“扫荡”,秀珍为保护利民安全,几乎顾不上女儿。逃难时,女儿不幸中弹身亡,秀珍趴在女儿的尸体上号啕大哭。解放了,原芳返村寻找儿子利民,利民并不愿跟生母走。秀珍也舍不得利民走,内心十分挣扎,但最终还是温柔劝导利民离开。利民走后,秀珍总是默默流泪,常常去村头,翘首以盼……“‘乳娘’的故事赋予本剧的情感定位注定是一场感人的悲剧,但此‘悲’并不是悲痛,而是悲壮,是为了民族利益舍生取义的慷慨悲歌。”傅小青说。

精深的思想,要靠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去实现。该剧编创独具匠心、敢于探索:在舞段编排上,撷取山东地域鲜明的舞蹈元素,以汉族原生态民间舞——山东三大秧歌为基础舞蹈语汇,并对传统汉族民间舞蹈程式及固定的动作语言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表现手法上,摒弃了一些固化的创作形式,使得舞剧呈现充满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作品风格上,采用大写意手法,突显山东地方特色,并用“刻板式”的拙朴凸显舞台张力,以实现“拙中见巧、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感谢剧组把‘乳娘’的大爱精神以舞剧的形式再次搬上舞台,让更多观众了解‘乳娘’精神,把红色基因世代相传。”演出结束后,当年胶东育儿所“乳儿”宋玉芳等登上了舞台,用激动的语调向全场诉说往事,表达观感。全场掌声雷动。

于平、郭磊、江东、夏小虎、张萍等业界知名人士也到场观演,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同时,也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当然,舞剧《乳娘》目前还是个年轻的剧目,有待创作者们继续悉心修改、打磨,相信主创团队在进一步改进表现手法、捋顺人物关系、加强戏剧冲突后,会让该剧更为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