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创作需要挖掘“母题”
2018-12-1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王琼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荷花奖”舞剧论坛上,专家指出——
舞剧创作需要挖掘“母题”
“舞剧创作不强调外在的、有情节的故事,但需要触碰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要有‘母题’意识。 ”近日,在中国舞协、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荷花奖”舞剧论坛上,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分析当前舞剧创作的核心问题,引发与会专家对舞剧理念、舞剧叙事、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深入研讨。
“中国的舞剧发展处在初级阶段,首先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的舞剧理念。这个理念包括舞剧的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其中,前三者占70 %,语言只占30 %。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认为,立意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呈现了作品的文化底蕴;结构则是舞剧的“生命线” ,没有好的结构,再漂亮的舞蹈语言也只是一堆“美丽的废话” 。
在舞剧的选材上,江苏省舞协副主席陈惠芬提出,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英雄主义的致敬是当前舞剧创作的重中之重,“英雄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和象征符号,对舞蹈界来说,这就要求我们从‘小我小爱’的纠缠中挣脱出来,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域” 。至于如何在舞剧中塑造新时代的“英雄” ,陈惠芬认为, “过去我们看重表现英雄的‘高大全’ ,而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赋予英雄形象人性的温度,把英雄从概念化、符号化的神坛上解放下来,让英雄更有人情味” 。
结合当前的舞剧创作实践,与会专家认为,“讲故事”正成为舞剧发展的重要模式,然而这与“舞蹈本位”的原则产生了矛盾。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萍提出,舞剧所承担的职能绝不能局限于“讲故事” ,“我们的舞剧创作存在‘模式化’ ,很多作品都是根据一个既有的故事套舞蹈动作,整个作品只是内容与形式的机械结合,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整合既有的素材,让它既能实现叙事功能,又能在更高级的美学维度上有所突破?
张萍认为,把现成的“故事文本”转化为舞蹈语言是一个误区,真正的舞剧创作应该将题材转换为舞台的“形式媒介” ,赋予形式自身以表达功能,而舞剧结构就是这个“形式媒介”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张萍提出舞剧结构的五个原则:“首先,现代的哲理结构优于传统的情节结构,舞剧创作不能停留于‘讲故事’ ,而是要抵达更抽象的审美境界;内结构优于外结构,要在舞蹈语言自身下功夫;空间结构优于时间结构,要善于借用舞台的多重空间构建形式逻辑;多重序列结构优于单一序列结构,要探索多个时间序列同时叙事的可能性;最后,因果逻辑优于时空逻辑,舞剧的叙事动力应该是事件、动作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不是对一个故事从发生到结束的机械复述。 ”
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舒巧也表示:“我们的舞剧创作不要老是纠结于怎么让故事更深刻,而是要思考怎么用好舞蹈语言,让动作说话。这要回到舞蹈语言上来,舞蹈语言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标志,它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语言、结构之外,进一步提升舞剧的艺术感染力,细节的捕捉显得尤为重要。陈惠芬认为,“细节准确,人物就鲜活了。一部舞剧,真正能被观众记住的往往是细节。细节有助于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有效地助推情节的发展。 ”
聚焦舞剧创作的重点、难点,冯双白指出,中国舞剧创作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命题作文”与个性表达的冲突;要不要讲故事、如何讲故事的问题。冯双白认为,“命题作文”不是最大的问题,词作家阎肃为“3·15”晚会创作了具有持久艺术影响力的《雾里看花》 ,保持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命题作文的刻板印象,这是当前的舞剧创作需要学习的能力;此外,舞剧创作者陷入了一个复杂的舞蹈叙事圈套,在形式上追求丰富多元,却忽略了最本质的表达。
“舞剧的故事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因为人类在故事中遇到了母题:孤儿的母题,表现个体的孤独和流浪;欲望的母题,展现欲望和理智的博弈;苦难的母题,冉·阿让在《悲惨世界》里的挣扎;复仇的母题,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正面发问……这些人类母题包含最深刻的矛盾,有巨大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可我们的双人舞却永远是顺顺当当的,是小女生、小男生之间的你侬我侬。今天的舞剧创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缺乏对母题的挖掘。 ”冯双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