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资讯 >

一台精美的视听盛宴 ——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观后

2019-05-21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刘锁爱
重耳兴晋

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的序幕拉开,舞台上瞬间呈现了一幕原始人类狩猎的场景。这是一群最早生存在黄河流域上的河东先民们,与大自然抗争的一幅浩浩《众生图》。为了求生,他们奔走、呼号、呐喊、嘶鸣,与百兽共舞,与野火同生、与黄河相依、与天地共存,燃烧着一腔滚烫的热血,展示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这时,河东头顶上有着“皇天后土”之称的“皇天”大帝,在大屏幕的背景衬托中,犹如太阳之神,照耀着他的臣民,光耀着千秋大地;而此刻,生长在河东大地上的我们的“后土娘娘”“女娲”的化身,也正在河东的“分阴脽”上“抟土造人”。这位伟大的母亲,挺着即将临盆的大肚子,同样以一个母系氏族的身份,繁衍着河东这个根祖之地上的泱泱子民,延续着一代代优秀的华夏民族。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血脉鼓荡、血肉相连、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奋力向前的精神力量,让人顿时震撼不已。在感叹之余,又留下了对这片中华根祖之地的深深敬畏,以及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

整个鼓乐舞诗,以取材广泛、高度凝练、混搭融合的艺术手法,分别以《序幕》《鼍鼓启农》《战鼓英豪》《花鼓传家》《年鼓闹春》《尾声》六个篇章的精彩纷呈,展现给了观众。

大河之东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自古就流传着“皇天后土”“尧天舜日”“大禹治水”“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的故事;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煌煌足迹;农耕文明在这里起源;二十四节气延续至今。

我们从“农神稼穑”“山林狩猎”“植桑养蚕”“尧天舜日”的演出场景中,更是看到了那一个个黄色的面孔、黄色的皮肤,和那汩汩流淌着相同血脉的同种同族、龙子龙孙们,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胼手胝足、舞之蹈之,擂响了鼍鼓,走出了刀耕火种和一条亘古的“丝绸之路”。我们的先祖一遍遍地演绎出春种夏播、秋收冬藏的《五谷丰登》图,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做着最好的出处和注脚,踏响了农耕文明的进程。

大河之东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厚土。这里朝代更迭,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诗圣诗仙,数不胜数、层出不穷、群领风骚。

鼓乐又是河东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发明的一种催人奋进、鼓舞士气的乐器。它高亢、激越、昂扬、向上,似乎附着了先祖们的一种魂灵,生生不息,百听不厌。几千年来,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行军打仗、日月轮回,都装在那圆圆的肚子里,盛满了诸多人间故事。它又恰似一个大男人的胸膛,大喜大悲的情怀均行于此。

剧中《重耳兴晋》章节中,忍辱负重、流离失所、历尽劫难的君王,为了晋国大业,返回故土,再创霸业,军民同贺、万民欢呼的场面;《关公出征》中的过关斩将、青龙大刀、忠义仁勇;《秦王破阵》中横扫六合的恢宏气势、英雄气概等,都巧妙地采用了起源于我们河东的鼓乐。阵阵战鼓声,会让我们感知到君王、英雄的文韬武略、凛然正气、侠肝义胆、威武英明,并成功演绎出了“河东鼓”作为战鼓的威力及魂魄。

尤其是那幅阵容庞大、浩浩荡荡的《三清朝元》图,这些神仙们踩着祥云,瞬间就从永乐宫的壁画中飘然而至。美丽的圣母,中华之美神,头顶日月的光辉,身着凤冠霞帔,神采奕奕、慈眉善目地朝我们弥漫而来,跃然于舞台之上,赐福于万民,接受着众生的拥戴。瞬间,人们仿佛置身于一种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同食人间烟火,感觉可亲、可敬。由此,也幻化出了由人及神,又从神到人的动态角色转换,妙不可言。

花开花落,岁岁年年,祖根血脉,瓜瓞绵延。在春去秋来的大自然轮回中,在弱肉强食与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河东鼓乐大都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中,也演绎出了花样繁多的新种类。诸如:花鼓、腰鼓、锣鼓等,小到民间的祭祀、娱乐、婚丧嫁娶的乡风民俗,大到戏剧舞台上的优雅演出,均表现出了它独特的生存魅力。

在岁月的沉淀中,这些鼓乐也都历史性地走进了“非遗”的行列。这台大剧,重在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化遗产。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民间祭祀的《祭天祈雨》,诙谐幽默的《老鼠娶亲》,欢快的《河东秧歌》《运城锣鼓》,“非遗”《走兽高跷》与《晋南背阁》……《大河之东》均力图把这些“遗珠”归拢起来,由零星的守望,变为一场高品位的精彩展示。而且,以它的不同反响,以它的独到新颖,以它的精美绝伦,赢得了世人的喝彩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