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资讯 >

波澜壮阔的胸襟气度跃然舞台 ——观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

2019-12-0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一赓
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剧照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 ,描述了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一带时英雄誓师的气概。时隔80多年,这一波澜壮阔的胸襟气度,诗意地跃然首都舞台。

11月9日,由银川艺术剧院带来的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北京国家话剧院上演。该剧以舞蹈语汇,娓娓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在长征路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并与沿路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最终抵达陕北的故事。该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副团长杨笑阳执导,此前,他为银川艺术团执导的舞剧作品《月上贺兰》获得了巨大成功,荣获国家级大奖,在民族舞剧剧目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部舞剧,将长征题材这种宏大叙事与民族情怀相融合,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在原本残酷的战争中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映射出人性中最温暖也最坚强的一面。

全剧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以一对红军战士夫妻——红雁和高远的感情线索为切入点,将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卓绝与人性光辉的一面连接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也少不了军民鱼水情的桥段,这些较为喜庆的场面配以富有民族风格及生活气息的群舞,一方面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景象,另一方面也与长征路上的生死攸关形成鲜明对比。剧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主角红雁和高远两个人的双人舞。无论是二人在长征出发前的缠绵悱恻,还是后来历经生死劫难后再相遇、直至红雁在战场上牺牲等画面,舞者的生命力与控制力在这两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更让人惊讶的是,红雁的扮演者,有“中国舞剧皇后”之称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山翀虽已人过中年,但在她身上却丝毫感觉不到岁月所带来的疲态——取而代之的是她对肢体的精准把控和强大的爆发力,着实让人为之佩服。

除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之外,该剧最大的亮点便是对多媒体的运用。一般来说,在舞台剧中选用多媒体手段,需要反复斟酌。既要反复试验多媒体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要考虑各种多媒体布景、灯光是否与演员的表演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惊奇的是,剧中的多媒体运用已经脱离了这些基础的问题,把原本作为舞美辅助手段的多媒体运用,变成了利用多媒体创作新的舞台空间,进而去探索新的表演方式。以剧中红军过草地一幕为例,舞台上用大型的投影幕布作为地毯,先将草地渲染在地面上,待故事进行到红军战士深陷沼泽之中时,被撑起来的投影地毯营造出一种水下的感觉,直接为舞台增加了一层空间。剧中角色红军战士在沼泽之中的痛苦与挣扎,给予观众最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舞台装置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为观众们提高了观感,同时也为导演、编剧等主创人员打开了思路。当越来越多的“可能”出现在舞台之上时,演员如何更好地与多媒体空间互动,将是创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舞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情与叙事之间,总是需要一杆秤——抒情过多,故事节奏跟不上,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故事先行,人物忙于交代剧情,被迫失去很多舞蹈与肢体的美感。选择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通过巧妙的加工,在有限的时空里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同身受及审美体验,这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成功之处。相信有这样成功的舞剧作为基础,银川艺术剧院将在未来的创作中迸发更闪耀的火花,点燃宁夏舞剧,乃至中国舞剧之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