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舞剧 > 资讯 >

不要让孩子在舞蹈中“被长大”“被成熟” ——谈儿童舞蹈创作中的三种回归

2020-08-2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朱东黎 徐红媛

由国内知名青少年活动品牌“魅力校园”主办的“舞动未来——首届全国少儿舞蹈网络评选活动” ,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几千件少儿舞蹈作品争奇斗艳、精彩纷呈。我作为一线少儿舞蹈编导,同时也是此次活动的评审,感慨良多!作为一名少儿舞蹈工作者,我始终认为:少儿舞蹈也许不是许多人眼中展现高超舞蹈技巧的“奢侈品” ,只要努力在创作中实现回归儿童实际、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心灵,一样可以成为凝聚真善美的舞蹈艺术“精品” 。

儿童舞蹈《流动娃》剧照

一、回归儿童实际——回归童真

再现童真,即再现儿童的天真无邪和稚气可爱。回归儿童实际,一方面,编导要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不能提出超过其年龄一般发展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再现孩子身上那种稚气未脱的可爱的“孩子气” ,那种与成年人迥然不同的“孩子味儿” 。

儿童因其天真的本性,说话和做事毫无顾忌,不会做作与掩饰,如丰子恺先生所说“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用全力去干” ,喜怒哀乐来而无影、去而无踪,随性又率真。在《子恺画集》序言《给我的孩子们》中他曾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他言语中对孩童状态的强烈的赞美与向往,应该对儿童舞蹈乃至儿童艺术创作有极大的启发,即孩子的童真是多么珍贵和易逝,留住孩子的童真多么至关重要。

而反观当下我国儿童舞蹈作品,创作中大量存在着成人化、小众化、专业化问题,其中儿童舞蹈成人化的问题尤为严重。儿童舞蹈本应专属于儿童,本应反映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情感,这似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近些年虽然经过以曹尔瑞为代表的几代儿童舞蹈编导的不懈努力,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但我们依然会看到,儿童舞蹈堂而皇之的成人化!孩子们常常“被长大” “被成熟” !他们常常被打扮成了“小大人” ,穿着缩小版的成人服装,套用着成人的动作语汇,甚至展示着成人的技巧。更有甚者,在舞蹈中让小孩把衣服暴露到极致,追求所谓的性感……我们不惜用“金色童年”“美丽童年”“可爱懵懂”“七色光”等世间最美好的词句来赞美童年,为什么还在我们的儿童舞蹈作品中把成年人世界里的“高跟鞋” “烟熏妆” “艳口红”“假睫毛”“紫眼皮”“高富帅”“白富美”“露脐装”等,做作地强加在幼小纯净的孩子身上呢?

除此之外,许多儿童舞蹈的创作和教学往往也掺杂着太多成年人的情感、成年人的味儿。例如不是按照成人专业舞蹈的标准一味地追求某种技术,就是动作自始至终和孩子没有什么关系。成人化的创作模式屡见不鲜,成人化的教育理念无孔不入,成人化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动作组合随处可见,甚至有的老师自己喜欢某个成人舞蹈,就想方设法地移植、缩小到孩子身上,完全无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我编导的儿童舞蹈《小小冠军梦》中,有这样一个动作,五岁的牛牛“嗖”的一声跳到比他大几个月的峰峰面前,“哈! ”伴着一声大吼,他迅速摆出拳击造型,准备挑战。他俩在做这个动作时需要努起小嘴、四目圆睁,显示出一副互不示弱的劲头。排练时,他俩一努嘴对视就忍不住咧嘴笑,老师就责怪他俩,让他们控制住。后来到了全国第七届舞蹈大赛少儿专场直播现场,两个小家伙竟然控制住了自己——没有笑!后来我在讲学的过程中播放《小小冠军梦》比赛视频,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中顿生感慨:其实他们俩忍不住这样咧嘴笑一下,可能更符合孩子的心理,更富于童真、更加自然。其时看见他们排练时忍不住笑,我曾试着拉开架势和峰峰努嘴对视,当时也被他憨态可掬的模样给逗得“扑哧”笑出声来。我们当时不允许他俩笑,其实还是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了。

儿童舞蹈《流动娃》中最后有一个环节是,一个广州的孩子抱着一大摞新书包送给流动娃。因为他个头最小,书包又摞得很高,在央视《我要上春晚》争霸赛的演出现场,有两个书包意外地掉到了非预定的地方,当时非常有可能会因“小意外”而产生“大失误” 。幸亏文文小朋友机智地把书包捡起来,自己拿一个,并且非常自然地把另一个书包递给了另外一个小朋友,保证了《流动娃》顺利演出并晋级央视《我要上春晚》总决赛。我当时就肯定和称赞了他的临场反应。事情过后我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思:演出时书包又多摞得又高,孩子个头小胳膊短,抱不住就自然往下掉,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后来参加总决赛时,我干脆把此环节改成了抱书包的孩子一边走书包一边往下掉。虽然只是创作中一个小小细节,但是这个动作改动以后,就反而更生动鲜活、更贴近了儿童实际。

二、回归儿童生活——品味童趣

品味童趣,即品味儿童独有的情调趣味。回归儿童生活,即编导要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并从中挖掘生动的素材。儿童生活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根基。虽然许多人都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可是在儿童创作实践中,却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从儿童生活中来,到儿童生活中去” ,更谈不上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舞蹈作品了。那种从动作到动作,从技巧到技巧,与儿童生活和儿童的心灵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舞蹈还是比比皆是。

我创作的儿童舞蹈《我的小竹林》表现的是一个水乡小姑娘置身于苍翠欲滴的小竹林(拟人化)中,人和“小竹林” (小朋友扮演)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舞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黎明时分,潺潺的流水声陪伴着竹林中熟睡的小姑娘,远处传来的歌声把小姑娘唤醒,她伸伸懒腰,跑到沉静的小竹子跟前,“掐”了一片竹叶,用力一吹,悠扬美好的叶哨声划破夜空,“小竹林”的“小竹子”瞬间被唤醒,跟着小姑娘的叶哨声舞动了起来……其中吹叶哨这个设计源自于2002年我带大学生携我的作品《龙舟鼓》到云南昆明参加首届“中国舞蹈节”的经历。那一次,我亲眼看到当地少数民族青年能用树叶吹出各种动听的旋律,当时惊喜交加地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五年后我把它用到了创作中使创作平添了几分童趣。这也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细心观察、体会生活、向生活学习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在创作《流动娃》 “车厢中的联欢会”中的“川剧变脸”这个部分时,我起初走进了一个误区,想用真正的“川剧变脸” ,甚至花钱去学艺。多次尝试失败,痛苦万分!有一天,发现一群小孩正围着一个路边小摊儿戴着戏曲面具玩儿,就当即让孩子试验同时戴两个面具,拿下来一个以后,还能不能保留一个,产生近似于“变脸”的效果。试验多次以后,终于成功!我立刻决定用面具玩具来替代“川剧变脸” 。面具玩具的使用,看似是简单的变换,其实是一种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在我身上经历了多次艰难的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最简单、最贴近孩子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创作实践中,每每都让我体验到,善于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才更可能创作出充满童趣的舞蹈作品,也才能更打动孩子,让孩子乐意学、喜欢跳。

三、回归儿童心灵——感悟童心

感悟童心,即感悟儿童天真纯洁的赤诚之心。回归儿童心灵,指的是编导要以一颗本真之心、赤诚之心与孩子自然互动,理解童心、感悟童心,创作能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的舞蹈作品。

儿童的心灵如水晶般晶莹剔透,又如一汪清泉,清澈见底。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阳光灿烂、充满想象力而又富于人情味的世界。“门口有个雪娃娃,张着嘴巴不说话,我拿苹果去喂他,叫他不要想妈妈。 ”董恒波创作的儿歌《雪娃娃》,如果按明代李贽的说法,那就是“人之初的孩子,心之初的童心” 。李贽的《童心说》中有云“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指的童心是人的真心,即人之初那颗纯净、真诚的本心。如果一个人失掉童心,就是失掉真心;倘若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在我看来,它对舞蹈创作,尤其是儿童舞蹈创作,也有其深刻的借鉴意义。

文艺作品呼唤童心。对于成人而言,与儿童相处的过程是唤醒成人尘封的童心的过程。而真诚是成人与孩子打交道时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好作品从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开始。因此,儿童舞蹈编导一定要从心底爱孩子,读懂孩子的心,并有意识地向孩子学习,这样才能编出贴近儿童心灵的作品。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每次创作都能与孩子们成为好朋友。在这种融洽的氛围里,我很容易跟孩子们找到共同的兴奋点,一起体验着舞蹈创作所带来的快乐。从孩子自发的、自然的、原始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快乐玩耍中,提炼创作出受孩子喜爱的舞蹈语汇,就不是难事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发自内心,孩子对舞蹈的爱就会发自内心。

回归儿童实际,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心灵,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创作出儿童从中能看见自己、成人从中能回归孩童的作品,让创作的人文价值追求润物无声,化入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创作之中。

(作者朱东黎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艺术中心主任,中山市文联副主席,中山市舞协主席;徐红媛系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