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原平凤秧歌
2020-09-2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牛晓珉凤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常与“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一起出现。由于演出中男的头戴草帽,帽顶有一条既薄又窄、盘成螺旋状的竹圈,竹圈顶部置一个鲜艳的红色绒球,形似凤凰的红翎,故当地百姓称其为“凤秧歌”。
凤秧歌多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表演,它的主要特色体现在道具——竹圈甩帽上。这种帽子是将竹皮经过特别加工处理制成的,甩动时只能顺时针方向,若逆时针甩动或甩动时过快过猛都会折断。这一伴舞道具的特殊质地与性能,直接影响了凤秧歌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使得表演时舞步呈现出晃晃悠悠的特点。凤秧歌的演唱风格不同于山西其他地方的小戏、民歌,其中运用了大量“盖”“圪”“哟”等虚词,曲调听起来昂扬悠长,婉转动听。
凤秧歌表演时男女演员数量各半,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面小锣,边敲边舞。随着舞步节奏的变化,帽上的竹圈会前后伸缩、摆动。经过一段舞蹈后开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词、曲很长的叙事歌,曲调独特,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曲艺的特征。凤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过街”“踩圈”“开轱辘”三种,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独立存在。
“过街”又称“踩街”,主要在街头和广场打场子时表演。它的队形灵活多变,有“二龙出水”“梅花阵”等,舞蹈动作多是“击鼓双晃手”“击鼓甩帽圈”“转掖步”等,韵律特征也很别具一格。
“踩圈”是继踩街后的定场表演,当地俗称“踩圈秧歌”,它的表现手法是叙事兼代言,唱时无管弦乐伴奏,由演员清唱。男角是“踩圈”表演时的指挥,可即兴点出任意一名演员进场表演,此外还担负着领唱的职责。“踩圈”在演唱前有一段程式化的舞蹈表演:首先男角上场,将绕圈行走的女角一个个点出来,做完“跌籽儿”动作后,开始跑场子变队形,然后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踩圈”的歌词大都自编自演,以颂人、描景、说事为主要内容,表演的节奏也较快,男女对舞,演唱风趣幽默,富有乡土特色。
“开轱辘”亦称“轱辘秧歌”,以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为主。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农业生产劳动的,如《打麦》《秋收》;有表现年节习俗的,如《过大年》《观灯》;有刻画自然风景的,如《朝霞峪赶会》《崞县城赶十三》;有描写爱情婚姻的,如《二女告状》《等新郎》等。
凤秧歌的传承,初时主要以北贾村李氏家族的“家传”为主,后来范围扩大至村里的爱好者,凡钟情于凤秧歌的人皆可加入其中,但也仅限于北贾村。如今,能够自编自演凤秧歌的艺人几乎很少,更不用说那些能够演出全部传统曲目的人了。
(作者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