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河西走廊的壮美音诗——听交响曲《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有感

2019-11-1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景作人
吕亚龙

河西走廊,中国西部的一条生命走廊,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走廊。这条走廊蜿蜒1100公里,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记述着古代中国的开放历史,是一条熠熠生辉的文明走廊。

歌颂河西走廊,就是在呼唤绿色、赞美生命、憧憬未来;歌颂河西走廊,就是在“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下奋勇前行;歌颂河西走廊,就是展现中华民族昔日的荣耀、预示中华民族明日的辉煌。

为此,甘肃省歌剧院(甘肃交响乐团)秉承初心,委约作曲家韩兰魁创作一部歌颂河西走廊的大型交响乐作品。韩兰魁接受委约后,秉承“生于斯长于斯”的赤子之情和呼唤绿色、赞美生命的强烈愿望,历经一年多的酝酿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5个乐章的交响曲,将其命名为《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

9月中旬,甘肃交响乐团赴西安参加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音乐厅,《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成功首演。它的博大、深邃、激情,带给听众以极大的精神震撼和心灵慰藉。

这部交响曲的内在韧力和外在张力令人沉迷。交响曲的5个乐章间既有逻辑性的衔接,又有相对独立的自由度,可以说是一部由5首交响诗汇集而成的大型套曲。

这部交响曲看上去主题鲜明,其实作曲家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具象的情节,而是根据交响曲的结构规律及表现特点,将音乐定位在整体架构的统一性上,努力将绿色、绿洲、生态、生命等客观因素与历史、文化、精神、信仰等人文特征相对应,从而实现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情感的有机碰撞,以求取得音乐上的概括性升华。

韩兰魁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头脑中始终有着一个河西走廊的整体概念。他在创作时,总是力求使音乐成为一个“亲历者”,借以对这个神奇的地域进行一番“探索”。河西走廊绵延的1100公里中生活着汉、回、蒙、藏等多个民族,韩兰魁在创作时并没有以单一的民族音乐为素材,而是在广义的民族风基础上,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了“游历式”的呈现。正因为如此,人们从这部庞大的交响曲中,既能够清晰地听到祁连山脚下的裕固族音乐,又能够听到西域音乐,而在第五乐章结束前那段原生态女声旋律中,人们又感受到了蒙藏民歌的显著风格。

我认为,韩兰魁创作这部交响曲有着四个心结:一是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支持;二是表达对家乡故土河西走廊的殷切之情;三是展现东西方音乐互鉴的实践成果;四是表达对甘肃歌剧院盛邀的谢意。

甘肃交响乐团为了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完美呈现《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他们倾注全力,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来到古都西安一展风采,在演出中表现出了高质量、高规格的艺术水平,同时聘请西安音乐学院指挥专业副教授、青年指挥家侯颉为音乐会指挥,西安音乐学院青年小提琴家田晖为特邀首席,青年中提琴家王恪居为中提琴首席,为音乐会增添了实力与光彩。

甘肃交响乐团目前是西北地区一支颇具实力的交响乐团,兼有歌剧与交响乐的双重演奏经验。这个乐团自2016年独立挂牌后,在国内知名指挥家张国勇、林友声、许知俊等的训练下,逐步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和职业化水平。在侯颉沉稳而全面的指挥下,甘肃交响乐团将这部内涵深刻、气势庞大的交响曲演绎得酣畅淋漓。

甘肃交响乐团有着声音充实的弦乐群体,他们的音色富有内涵,且在抒情时显得开阔而又通透。乐团的木管声部十分和谐,和声的效果亦很均衡,其中长笛、双簧管和大管尤为突出。最令人惊讶的是该团铜管声部的进步,其统一的声音、恢弘的气势、强大的气场,呈现出了真正的交响式氛围。《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中的铜管声部写得很重,且在揭示主题、渲染气氛上尤为关键。在演出现场,甘肃交响乐团的铜管声部表现良好,演奏中并没有出现拖后腿的现象,他们在困难中顶住了压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演奏效果。

祁连山麓巍峨万丈,河西走廊蜿蜒流长。苍茫辽阔的祖国西部大地,奏响了一曲壮美而又深情的音诗……伟大的历史、凝重的激情、深厚的积淀、驰骋的思绪,这一切都是民族精神的迸发和民族气概的展现。而这种迸发与展现,凝结在《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这部大型交响曲的灵魂之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