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喧天激越声
2021-03-2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大智——文水武家山锣鼓
则天称帝美名扬,
文水田园是故乡。
凝合和谐迎盛世,
阴阳融洽接安详。
鸣锣开道双音正,
擂鼓喧天独抚章。
激越声中听古韵,
武家山上说周唐。
文水县是武氏家族第五迁徙地,武氏家族在文水出了女皇和王公宰相20多人,所以,文水对于武氏家族有着特殊意义。武则天之父武士公式是大唐开国功臣,官位二品。天授元年(690年)9月,武则天称帝,改文水为武兴县。定文水为京县,对文水百姓世代相承免征税赋,将文水县誉为女皇的汤沐邑,对文水县城加扩修缮。
为了庆祝武皇的大恩大德,文水老百姓从天授二年除夕开始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进行感恩庆祝。其中,有一支由武家山山民组成的锣鼓队,节奏分明、奋发激越的古乐格外引人,就是流传现代的武家山锣鼓。武家山锣鼓真正兴盛缘与武则天的登基有着直接的联系。据说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武家山父老十分高兴,尤其是听说皇帝出入鸣锣开道,是一种昌盛吉祥的音符,是大周盛世的象征。从此全村便将古老的锣鼓狗十咬锤炼精化,由宫廷专职乐师专程前来口授相传,形成具有独特魅力、气势磅礴武家山锣鼓。
武家山锣鼓显著的特征首先是云锣、京锣双音开道,音质纯正;其次,马锣、武锣、手锣、小锣,共8组64锣,阴阳互补,凝合祥和;再次,配有大鼓(8人抬直径3米)一面,中鼓二人抬鼓直径1米6面,小鼓24面(腰鼓),大钗2付,阴阳双合,铰钗4付,和谐一体,以璇子26面形成正宗皇家特有阵势,展现出盛唐文明独特魅力。
武家山锣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被收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