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不朽的红色旋律 ——那些诞生于三晋热土,响彻全中国的抗战名歌
2021-06-21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韩玉峰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主战场。山西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西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上演过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红色记忆。近年来热播的《八路军》《吕梁英雄传》《亮剑》《白求恩》《抗日名将左权》《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等一系列红色影视剧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当抗战烽火燃遍山西时,一批诗人和音乐家光未然(张光年)、贺绿汀、桂涛声等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写抗战、唱抗战”,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抗战期间,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激起了中国军民极大地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念。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与唱响那些诞生于三晋热土、响彻全中国的抗战名歌,牢记光荣传统,不忘红歌经典,发扬斗争精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破浪前行,引吭高歌。
1938年,青年诗人光未然率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活动在晋西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光未然面对滚滚黄河,抗日激情难抑,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回到延安后冼星海为之作曲。于是孕育于山西的这部最重要的抗日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屠杀中国的人民,黄河——母亲河愤怒了,掀起千层巨浪、万重波涛,激励和呼唤它的儿女们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尊严。《黄河大合唱》是为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中国人民的生存发出的震天怒吼,是为保卫家乡、民族解放、团结杀敌发出的战斗号角。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8个乐章,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启迪人民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作品高昂雄浑的主调、气势磅礴的旋律,就是时代的主调和主旋律。
《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风格。这部中国民族音乐经典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影视集团拍摄的电视剧《黄河在咆哮》的寓意和剧名来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在咆哮》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演出纳入剧情中。每当剧中片尾响起《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曲《保卫黄河》的旋律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歌声时,观众无不心情激荡,热血沸腾,激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昂扬斗志。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赴内地演出。他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在临汾刘庄创作了这首闻名遐迩的《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游击队之歌》旋律流畅活泼,以富有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刻画了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游击队群体英雄形象,表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这首清新激越的《游击队之歌》迅速流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西戎编剧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的插曲就是《游击队之歌》。
桂涛声词、冼星海曲的《在太行山上》则是一首与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风格完全不同的抒情式的抗日歌曲。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族诗人桂涛声与周巍峙等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他在陵川看到八路军正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罪行而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筑成的“铜壁铁墙”英勇抗敌的情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名作《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歌曲慷慨激昂,痛快淋漓,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的血性,反映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斗志。山西拍摄的电视剧《八路军》片尾曲用的就是这段歌词,深沉雄浑的旋律震撼着观众,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
在山西产生的抗战歌曲唱响于全国,同时也有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战歌曲传播到山西。我们熟知的就有《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进行曲》和《流亡三部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1936年,麦新作词、孟波作曲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适时出现在群众抗日救亡示威游行的队伍中。“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节奏坚实,富于动力,音调雄浑,气概豪迈。它很快唱遍全国,鼓舞人们奔向为了民族生存、人民解放的战场。
麦新和孟波创作的另一部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在与日寇血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首歌不仅伴随了抗日战争,而且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名曲一起,形成了最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麦新和孟波创作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和《大刀进行曲》是山西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百团大战》中的插曲。
《流亡三部曲》是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第二部《流亡曲》,第三部《复仇曲》,创作者均为刘雪庵。
光未然、冼星海、贺绿汀、桂涛声、聂耳、田汉、麦新、孟波、张寒晖,这些奋战在抗日第一线的年轻的诗人、音乐家都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光未然写《黄河大合唱》时年仅25岁。聂耳写《义勇军进行曲》时年仅23岁。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的“红色故事”是我们的国家宝藏、民族记忆。
红色歌曲经典不朽,艺术家英名永存。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在中国抗战史和中国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我们想起他们,耳边就会出现壮怀激烈、铿锵有力的旋律,就会想起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激励我们砥砺前进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