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资讯 >

民间鼓吹器乐曲《大得胜》的来源

2017-06-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赵国蔺
配图

忻州民间八音鼓吹乐有一曲颇有影响的器乐曲名《大得胜》,每逢良辰美景和佳节庆典,人们便在锣鼓喧天中载歌载舞,形成中华民族全民愉悦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

在这歌舞升平的游行舞队中,总能听到高亢的鼓吹乐伴奏。其中一支行进中的鼓吹乐很有特色,节奏鲜明突出,唢呐高亢激越,锣鼓热烈奔放。仔细听来,还可感觉有马蹄踏踏、马嘶声声的感觉,好像一支马队出征或者凯旋归来,大家听来兴高采烈,艺术审美异常鲜明,审美趣味很浓烈,民间名为《大得胜》。作为民间音乐器乐曲中的名曲,我也很好奇这支器乐曲什么时候形成?来源于哪里?

一次偶然,读清代人震均的笔记《天咫偶闻》卷七的“藤阳杂记”,其中一段话使我眼睛倏然一亮,脑洞打开:

国初最尚昆腔戏,至嘉庆犹然。后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仍昆腔之辞,变其音节耳。内城犹赏之,谓之得胜歌。国初出征,得胜归来于马上歌之,以代凯歌。

这条材料,提供了清代丰富的戏曲演出信息。如果我们从民间音乐角度去理解,还可发现一条民间音乐的重要信息,告诉我们民间鼓吹乐器乐曲《大得胜》的来源。它源出弋阳腔戏曲伴奏音乐。这条材料说得很明白,满清入关初十分欣赏弋阳腔戏曲,因为它唱腔高亢激越,锣鼓铙钹伴奏气氛热烈奔放,并称之为“得胜歌”。清初出兵征战,或战斗得胜归来,歌于马上,代之凯歌。可见皇家重视之程度,亦可知弋阳腔普及的广度。既然皇家如此重视,民间普及也应当理所当然之事。

弋阳腔戏曲音乐确有特色,演员主唱,后台人声伴唱,锣鼓伴奏,现场热烈奔放。上世纪我看过辰河高腔的目连戏演出,高腔就是弋阳腔变种,其浓厚的民间色彩印象深刻,其伴奏乐曲有一支曲牌叫“风入松”,锣鼓镲伴奏,音乐形象特鲜明,好像其有一股大风吹入松林,风声鹤唳的感觉。民间鼓吹乐《大得胜》的音乐形象也特别明显,似有马队凯旋归来,锣鼓喧天、马蹄声声的氛围。

同样的器乐曲,晋北名叫《大得胜》,晋中叫《将军令》,锣鼓点和唢呐吹奏旋律大同小异,都是运用在佳节庆典闹红火时的歌舞队的行进之中。不过从称谓上看,《大得胜》的演奏可能更接近原始一点,因为名称与清初基本一致,普及的时代应该从有清一代至今。

既然民间器乐曲《大得胜》来源于弋阳腔戏曲音乐,有必要说几句弋阳腔在戏曲史上有影响的话。弋阳腔来源于南戏,南戏是我国形成最早的戏曲,最初形成于温州,或叫永嘉杂剧,因永嘉属温州,或也可称温州杂剧。

明初,以温州腔为主的南戏,在流播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四大声腔。四大声腔均以地方称名,而温州杂剧逐渐被四大声腔所取代,从而消失于戏曲舞台。四大声腔中最能发扬永嘉杂剧传统特色者,只有弋阳腔而已。因为它继承了温州杂剧民间特色的本质,所以在江西弋阳县形成并完善成熟之后,接受其母体基因,向四方流播过程中,最易在流播地生根开花结果,衍生出许多新生的地方剧种。就现在而言,在南方仅以高腔命名的剧种为数不少,还有其它剧种也接受它的滋养而成,包括一些大剧种。我们山西来说也有这样的事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晋发现有清戏的剧本,清戏也是由弋阳腔演变为青阳腔,由青阳腔演变而来的,也是弋阳腔的遗音。现在的大戏如川剧等在形成过程中都汲取过弋阳腔的营养,可见弋阳腔在我国戏曲史上曾是一个大系统,影响深远。现在我们发现晋北民间器乐曲《大得胜》来源于弋阳腔,证明民间鼓吹乐也受它的影响,也说明弋阳腔当年在民间或官方普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