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歌曲的公益性与艺术性
2020-03-1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程林由方文山填词、周杰伦作曲、张学友演唱的抗疫歌曲《等风雨经过》一经发布,便引发多方关注。随着战“疫”歌曲大量涌现,听众及文艺界对这类歌曲的创作也是贬褒不一。 《等风雨经过》的创作值得总结。
在流行歌曲的流传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力量不可小觑。只要运作得当,此时此刻打开微信、百度搜索界面、 QQ音乐等,恐怕总能听到这首《等风雨经过》 。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从审美角度来说,一首歌要想真正深入人心,成为经典流传下去,作品本身的质量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大众文化的传播机制中,明星效应、偶像效应不可忽略,但明星效应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作为衡量艺术生产质量的标准。在歌曲《等风雨经过》的MV中,演唱者张学友“做好个人卫生”“不自私”“不添乱”的承诺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充分显示了一名公众人物的公德心。
《等风雨经过》作为创伤叙事的疫情歌曲激发的认同心理非常重要。“创伤”原为医学名词, 19世纪,弗洛伊德较早在心理学领域展开创伤研究。20世纪,创伤研究又在文学、文化领域进行话语转向,“创伤叙事”成为文学创作类型,指代围绕人类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种族冲突或者家庭及个人创伤等进行的创作。目前,举国上下已经与疫情鏖战数月,各行各业皆受影响。尤其是武汉作为重灾区,民众身心俱疲。故而,借用“创伤叙事”形容当前的疫情歌曲创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疫情”歌曲是围绕当前人们抗击疫情的现实生活创作的歌曲, 《等风雨经过》以及林俊杰与孙燕姿合作的《staywith you》 、常石磊等创作演唱的《武汉,你好吗? 》等都属于此类作品。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角度来说,通过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机制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恢复、改善、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对抗疫歌曲的认同,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叙事传递了炽热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家国叙事的话语体现,通过话语团结思想、凝聚力量,展示了中国人民友爱相亲、互帮互助、不离不弃的同理心,也表达出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必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另一方面,作为流行音乐的疫情歌曲必须具备美感。绝大部分疫情歌曲从音乐类型上来说属于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又无脱大众文化属性,消费是它的内在要求。基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们曾经不遗余力地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呼吁大众文艺的创作要有“人文精神” ,呼唤美感、呼唤崇高。
作为流行音乐的疫情歌曲,自然也是由文化工业生产推出,不过它相对弱化了商业性、消费性,突出了公益性。但公益性不等于艺术性,不能因为公益标签就放低对品质的要求。流行音乐也有自己的审美要求,也有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也有呼唤崇高的超拔力量。韩红为灾难孤儿创作的歌曲《天亮了》 ,刘欢为高考生创作的歌曲《在路上》 、为下岗工人创作的歌曲《重头再来》等,不都是既有可听性又有砥砺人心力量的好作品吗?不过,各花入各眼,不能忽略个体之间审美的差异性,更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好恶取代他人的喜好。
当下,有高校、社会机构、知名作曲家等在创作疫情歌曲,数量可观。但疫情歌曲创作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避免演化成走形式、蹭热点、贴热度的异样狂欢。笔者并非苛责疫情歌曲的创作,相反非常期待有情感深度、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诞生。此时此刻,疫情歌曲的创作似乎更能体现一名音乐创作人的社会公德、思想境界与个人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