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才板话》:山西音乐剧的一次可贵尝试
2024-11-20 发表|来源:《火花》|作者:杨杨山西是文化大省,也是戏曲之乡。2024 年 5月14日至16日,音乐剧《李有才板话》登陆山西大剧院,在太原首演,为省城观众以及全国文艺演出市场奉献了一部富有山西地域特色的音乐剧。如何让音乐剧更具艺术欣赏性,让戏剧好看、音乐好听、 舞蹈好美,山西本土音乐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14日,我在大剧院观摩了这部剧,剧中人物的歌、舞、剧表演和“山西四人行”的穿插讲述,唤起了我大学时代手捧著作阅读学习的经历。在回望 80 多年来山西农村巨变,感受城市生活与乡村振兴变迁的同时,也与 20 年前的自己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与思考。
“从“板话”到音乐剧
音乐剧《李有才板话》的改编和演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从“板话”到音乐剧的体裁之变,是对传统文学体裁小说、传统曲艺形式快板的新表达。
音乐剧来自于西方,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的舞台艺术形式,包括了舞蹈、音乐、戏剧三大要素。剧评家王一川曾就音乐剧的表现维度指出,音乐剧是歌舞出来的戏剧,戏剧、音乐和舞蹈要达到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我们的国产音乐剧经常表现为唱得多、舞得少以及戏剧化不够。这部由晋城市太行民间舞蹈研究所、晋城市歌舞剧院历经 3 年打造的大型音乐剧,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赵树理 1943 年同名小说的剧情风貌。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的地主阎恒元把持阎家山村政权,村中小字辈李有才,以“快板诗”为武器,团结大槐树下的村民成立农救会,揭露“阎家派”贪污盗窃、欺上瞒下骗取“模范村”荣誉的不耻行为,最后在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等干部的帮助下,赢得了胜利。从音乐与歌舞的角度来衡量,作品展现了朗朗上口的快板台词,舞蹈展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晋东南农村景象。但伴随剧情发展的编曲配乐,对八百里太行风光与村中老槐树寄予的感情却显得不够深刻,在呈现出山西特色方面还待挖掘,还没有出现广为传唱的旋律和唱词。
从剧情来看,戏剧化冲突较原作得到了加强。赵树理原作《李有才板话》是基于政策理解、农村观察而进行的文学创作,音乐剧对小说进行了适度改编和删减。例如,音乐剧着墨较多的女性角色槐花,在剧中是一个活泼灵动的少女形象。原作中这一角色是个没有姓名的五岁小女孩,她口中的快板书“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是道听途说的童年稚语,县农救会的老杨同志因此得知了“模范村”的真相。音乐剧对这一角色进行反复着墨,让她成为老槐树这一“村民议事厅”的主要成员,并赋予了名字“槐花”,还成为剧尾选举“豆选”的三位候选人之一。从她上下半场灰暗到鲜艳的服饰变化,也看到作品的发展方向。剧中她机敏热情且富有主见,因而说出的这句快板台词,更令老杨同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外,原作第三章《打虎》描写章工作员来阎家村了解情况,村中能人马凤鸣第一个对老村长阎家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后被阎拉拢担任阎家村建设委员,其妻子桂英为阎家村妇救会成员。音乐剧将反映情况的角色改为马凤仙(马凤鸣与桂英的结合角色),后被迫跳井而亡。丈夫一角从安徽卖茶叶、议事小能人马凤鸣,改为没有姓名的“马凤仙男人”,后因当众打骂妻子、妻子跳井不救后转而疯癫。通过改变人物性格、命运和走向,进一步强化了戏剧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出乎意料的“说书人”
《李有才板话》原作,是赵树理 1943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作品以“板话”为名,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快板形式融入小说的体裁之中。作品本身富有说唱特色,朗朗上口的“板话”既是作品主题,也是表现手段,又推动了情节,彰显出山西晋东南地区的民间传统说唱特色。音乐剧演出过程中,演员手持快板,精湛歌艺和充满力量的表演还原了小说中的板话内容,生动活泼且富有晋东南风格,在换景中推动了音乐和剧情层层递进。首演中,也存在“板话”的内容体现不够充分,“说”与“唱”衔接不够自然等问题。
赵树理是时代的“说书人”,他笔下的李有才是这部剧的“说书人”。这部音乐剧还创造性引入了一组出乎意料的“说书人”,有种说书人“对打”之感。这组“说书人”,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年轻受众群体中具有超高人气的组合“山西四人行”。他们以讲述人的身份进行引入剧情和串场。演出刚开始,四人行将在短视频爆火的搭伴行走模式“复刻”到演出现场,从置身观众席到“跳”到舞台上,以沉浸式演出带给观众新体验,实现了线上到线下的新互动。演出过程中,幽默的话语、搞笑的动作,用地道的“晋城话”快人快语讲出来,以剧场版的新时代“快板”串联剧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烘托了演出气氛,迎来好评如潮。
这部剧中,歌词和台词中运用大量山西俗语,使得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时代感。中国歌剧研究会名誉会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是曾在赵树理作品改编歌剧《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小芹”的演员。她在观演后说:“这场演出将经典小说《李有才板话》演绎得更具艺术欣赏性,让作品的生命力更长久。
聚焦农村新变化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是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他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主办刊物《说说唱唱》,是个能写能唱的人。
赵树理在山西沁水县农村长大,他了解农民、熟悉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并以“我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的自白,身体力行地扎根农村体验生活、参加工作、进行创作。小说完成后,他常把作品给了在别人看来“名气小、规格低、稿费低”的通俗文艺出版社,而不是“抢”着要出书的大出版社,因为这样能降低成本,减轻群众的买书负担。凭借 1943 年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赵树理成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外最出名的人”(美国记者贝尔登语)。因为对解放区农村问题的反映真实又风趣,展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整体面貌和新旧变化,以及村中真实而又交织的人际关系,引起了中共高层的关注,陈荒煤盛赞“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
从小说到音乐剧,《李有才板话》聚焦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化。今天,我们以音乐剧的形式重新认识了这部富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作品。它以戏剧表演的厚度,歌舞叙事的强度、演员演绎的力度、幽默机智的广度、以及对整体音乐剧场统驭的高度,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独特的运用。它看起来传统且带着些泥土气息,努力与时尚接触又显得有些凝重而不知所措。
中国的音乐剧走过艰难的求索历程,曾经涌现出《芳草心》《雪狼湖》《金沙》《空中花园谋杀案》等作品。近年来出现了小说改编音乐剧《胭脂扣》,国漫电影改编音乐剧《雄狮少年》,地方文化宣传音乐剧《南孔》,工业题材音乐剧《逐梦》《貂蝉,你在想什么?》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山西出现了《桃花红杏花白》《火花》等作品。与《西区故事》等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成熟佳作以及《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音乐剧范例相比,国内尤其是山西音乐剧犹如花朵初绽,还欠火候,还需打磨。山西本土音乐剧扎根于三晋大地、戏曲故乡,以此次探索为契机,还需要从丰厚的艺术土壤、火热的时代声音、鲜活的群众实践中汲取力量,勇敢尝试,精心讲好山西故事,唱好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