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音乐剧 > 资讯 >

剧院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回忆音乐剧《猫》遭遇“非典”疫情

2017-07-07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何瑞涓
配图

演出在即,指挥家却飞机晚点,歌唱家突然失声,或者音乐剧的三个主演一个晚上同时生病……遇到类似危机事件,剧院管理者该如何当机立断,处理危机?在不久前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上,原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艺术总监钱世锦,以音乐剧《猫》遭遇“非典”为例,讲述了剧院危机处理中管理思维的碰撞。

钱世锦曾参与上海大剧院的创建,该院自1998年开业近20年来,举办过上万场演出,钱世锦也经历了多次剧院危机事件。最惊心动魄的,当属2003年音乐剧《猫》遭遇“非典” , “我们在处理这长达一个半月的危机时,上下前后左右各种管理思维激烈碰撞,上演了一场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的悬念大剧。 ” 《猫》被认为是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剧目之一。2003年, 《猫》在上海大剧院刚刚上演两周, “非典”来袭且形势越来越严重,剧场基本都停演了。然而, 《猫》半年前已宣传出票,外地观众买了票,因为各地严控,进入上海困难;演出中有演奏者是高校学生,学校不允许再出外演出;社会舆论也认为应该停止演出,不能冒险等等,诸方都给剧院管理者带来压力,进退两难。

继续演出还是停演?钱世锦回忆道,“停与不停,都有风险。 ”若停演,剧院损失巨大,因为与英国韦伯公司签订了《猫》与《剧院魅影》 “一揽子计划” ,对方要求演《剧院魅影》必须先演《猫》 , 《猫》的停演意味着《剧院魅影》可能无法引进;若不停演,观众、演员的安全都无法保障,一旦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钱世锦征求英国公司的意见,对方回答: “哪怕只有一位观众我们也不会停止演出……希望《猫》的演出能够给这个处在疫情中的城市带来久违的欢乐。 ”外方演员的敬业与对上海的热爱给上海大剧院以巨大信心,钱世锦回忆说,“这在冰冷的疫情面前唤醒了我们对艺术的梦想,让我们想到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危机面前,还有什么比内部团结一致更重要的呢? ”剧院决定继续演出。

当时,媒体也一直在关注上海的疫情,尤其关注上海大剧院的《猫》是否停演。 《猫》不停演,也意味着剧院要承担所有风险和责任,管理者立即兵分几路来保障演出顺利安全地进行。一是办理临时退票;二是加强剧院的消毒工作,向公众公布;三是保证中外演员身体情况安全,每天要提交报告等等。当时演出时,工作人员都不戴口罩,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营造安全的氛围。尽管困难重重, 《猫》的演出还是得以顺利进行,上座率高达86 %。化危机为转机,也使得剧院品牌得到巩固。钱世锦说,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管理思维和利益主张的相互碰撞,有时候这种碰撞相当尖锐、激烈,但管理者必须要有一种更加有力的决策思维,管控好上下前后左右错综复杂的局面,从而化险为夷,让事业的航船最终朝着有利的方向前进。

钱世锦所讲的处理剧院危机的个案也给艺术管理者们带来不少启示。今年年初,教育部批准设立艺术管理本科特设专业,此次年会的召开则为这个年轻的学科赋予了更加厚重的学术内涵,为构建具有中国气象的艺术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体系助力,推动艺术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