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豫剧 >

豫剧《杨开慧》的与众不同

2014-01-28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何中兴

与朋友一起走进会堂,看豫剧《杨开慧》。几十年来,看过了多少台歌颂杨开慧的戏曲作品,唯有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用诗的语汇塑造了一个比较真实的杨开慧形象。演出不仅在我欣赏的过程中让我胸中掀起一个个波澜,而且让我在离开剧场后陷入长时间的思索,久久不能自已。

我赞赏豫剧《杨开慧》对于杨开慧和毛泽东形象的塑造。

作品没有把杨开慧着意塑造成一个天生的革命者,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强调她和他有着一样高的革命理想,“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而是像一般人的恋爱一样,爱上了他这个人,“爱是说不清的”,她爱他,爱他的一切,当然也就爱了他投身的事业。据有关材料,她曾经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她遇上了他,受他个人魅力的吸引,毅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我甚至觉得她爱不爱他投身的事业也不重要,她疯狂地爱他这个人,而且爱到了极致,为了他,她不怕受尽人间磨难,为了他,她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足够了!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不是杨开慧,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先烈,我恰恰认为,豫剧《杨开慧》塑造的“这一个”,因为她的思想和我们普通人相通,她的行为能够为我们普通人所理解,反而更真实,更可信,因此也就更感人!

我赞赏制作方采取的这种队伍组织方式:河南泽华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三个单位——投资、研究、演出(生产)三位一体,联合成一个制作团队,保证了创作阶段的资金来源,保证了作品的理论、科技、文化含量,保证了生产阶段的实验园地。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从工业生产中抄来的“先进经验”,而是戏曲创作在组织方式上的一种本体回归。豫剧《杨开慧》的创作者们的理论指向分明是明确的,他们对戏曲艺术本体回归的追求从创作队伍的组织方式开始!

我也赞赏创作者对这种题材的选择和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整个民族理性思维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毛泽东等一代革命者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也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渐渐走下神坛,渐渐复原了他真实的平凡的另一面,渐渐复原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人的形象,我们就有了塑造毛泽东等一代革命者的真实的艺术形象的可能。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任何一个思想流派(包括艺术流派)、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成功出世,无不与它出现的历史节点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豫剧《杨开慧》选择这时候推出,你不能不赞赏策划者的历史洞察力,它保证这部作品有了做大走远的可能。

我更赞赏编导们这种诗意的表达。导演李利宏本来就是一位诗人,他用诗的思维统帅自己的创作团队,把诗的品格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豫剧《杨开慧》的编导者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诗化的毛泽东的形象,对于毛泽东的全部描述几乎都运用了“诗”的语汇。“诗”用极少的笔墨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的形象,当然“诗”在这里的表现并不是具体的,而是写意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真实的,同时也概括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那种大革命时代湍急的狂风暴雨般的社会风潮。当然,“诗”在这里同样也是写意的,其妙处在于,不知道需要你研究多少资料才能提炼出来的东西,“诗”只寥寥几笔就把那种扑面而来的感觉给你树立起来了。这可能就是“诗”的高明之处吧!

写杨开慧不能不写毛泽东,毛泽东赫然在剧中出现,他这个人物注定是会喧宾夺主的。聪明的编导以这样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不仅限制了毛泽东抢戏的行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写意的诗的背景和杨开慧比较写实的戏剧场面交替出现,给我的感觉是杨开慧在这样一个诗的大背景前行动,不仅很好地深化了主题,也省却了许多交代的笔墨,同时也给人更多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