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豫剧 >

豫剧《全家福》一部震撼人心、荡涤灵魂的好戏

2015-04-1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佚名

一部震撼人心、荡涤灵魂的好戏

——现代豫剧《全家福》巡演百场研讨会观点摘编

这是一场独特的座谈会。3月28日晚,河南豫剧院三团打造的豫剧《全家福》第100场演出结束后,河南省领导尹晋华、赵素萍、张广智与来自北京的专家随即召开座谈会,对这部戏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交流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

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强化党员干部清廉意识

 这部戏我看了4遍,每次都心情激荡。听了专家们的意见,我对这部戏4月份进京演出有了更多期待。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全家福》一改传统廉政题材的叙述模式,深挖灵魂深处。很多人与我一样,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看完后心情沉重。这就达到了目的,就是要让观众静静地看、压抑地看,产生灵魂的触动。

打造这部戏的目的是强化党员干部清廉意识,宣传河南文化。反腐题材剧目创作起来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我们才要做,艺术一定要有挑战性才能出好戏。比如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播出3次,收视率很高;《全家福》在全省巡演百场,场场爆满。这说明题材抓准了,功夫下到了,好的文艺作品就能百演不衰。

戏剧不是遗憾的艺术,可以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我们要高度重视专家的意见,进京演出之前抓紧时间加工提高,不要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审美阻隔。我们要以情动人,但绝不是同情,要讲信仰、明大理。

在反腐败问题上,我们党没有退路。反腐败是全社会的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不是纪委一个单位的责任。省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各单位都要联合起来,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弘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全家福》取材于现实生活,剧情设计大起大落,感情效果大开大合,是河南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廉政题材优秀作品。

这部戏是在省纪委的直接策划和指导下完成的,一改过去廉政剧的套路,从领导干部犯罪后带给社会、家庭的影响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人们在感动感叹之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珍惜家庭、珍惜当下的重要意义,教育党员干部不能腐、不敢腐、不愿腐。艺术创作要把握正确导向,集聚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这部戏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呼声,它不单单是一部豫剧现代戏,更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好教材。

专家提出的建议让我们对这部戏如何加工提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接下来,主创人员要在人物塑造、思想变化的衔接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处理,同时要更加注意细节,争取把该剧打造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的社会效益。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精益求精打磨好戏

感谢艺术家们为中原父老乡亲献上了一部优秀作品。对于该剧如何修改,我也有一些感受。

一是要尽量削减重复的唱段,集中相对分散的重点唱段。要为关键唱段、主要人物的塑造留足空间,做足戏;二是该剧的亲情戏足够,但在思想上、信仰上的教育还不够。腐败分子不单单是对不起家庭,更重要的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他们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动摇了自己对党的事业的信仰,这些都要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三是一些角色设置和细节问题要核实,不要出现硬伤。我相信,通过全体主创人员的通力合作,这部戏会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用艺术反思生活

来到河南,观看这部令人震撼、催人泪下、真情动人的大戏,不仅感受到河南文艺界的创作实力,也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

这部戏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大多数剧情都是根据河南省纪委提供的真实案例改编、加工、提炼而成的,河南艺术家们用文艺的形式传递了对真实生活的反思,告诫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关切个人命运的同时,要多想想家庭、多想想国家、多想想社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该剧打动人、教育人

尽管是第一次看这部戏,但我获益匪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这是综合了“哲史文”整体性人文科学所阐明的真理,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思想保证。

河南省推出的《鉴史问廉》和《全家福》,就是用精神产品来推动“四个全面”建设,用各种文艺形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从情感上打动人,从心灵上教育人。《全家福》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党员干部从不能贪到不敢贪,最后到不想贪。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这部戏主题深刻,价值取向鲜明,感染力强,豫剧特色发挥充分。它不同于传统廉政题材,而是通过主人公腐败后带给个人、家庭、社会的悲剧来警示人们,用思想层面的强烈震动征服受众,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时代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在从严治党的进程中,河南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拿出这部作品,需要给予高度肯定。

该剧创作时间较短,某些地方还不够严谨,人物的情感逻辑、思维逻辑不够熨帖、不太舒畅、不够自然。比如女儿韩琳琳从不理解、不相信父亲被查到支持纪委决定、劝父亲配合调查,人物内心转变得不太自然;在人物关系处理上也要注意细节和生活逻辑,每个人物的出现都需要有足够的理由。另外,在讲亲情的同时,还要讲信仰,突出腐败分子蜕变的根源是他背叛了入党的誓言,丢掉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让那些没有丧失良知的党员干部进行精神层面的反思,这样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剧作家吕育忠:希望看豫剧成为时尚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好戏。剧中男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当下许多党员干部的人生轨迹十分类似,作品具有现实意义,对每个领导干部都有警示作用。《全家福》的诞生不仅是文艺院团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无论是观众人数、从业人数还是院团数量,豫剧都是中国戏曲流传最广的剧种之一,河南豫剧院三团也历来是创作现代戏的先锋队。如今,河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对豫剧进行大力扶持,使豫剧在河南沃土上逐渐复兴。地方戏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走向全面复兴非常艰难。

一个戏曲院团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有没有新创剧目、有没有领军人物、有没有观众群体。豫剧的生命力旺盛,此前豫剧在北京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力。我相信,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河南豫剧同仁的努力下,看豫剧也会成为全国观众的时尚。

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倡导家国情怀

该剧题目定为《全家福》非常好,它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记党和人民之托,洁身自好、抗腐防腐,才能拥有圆满的全家福。这对有腐败可能的人和家庭是一个警醒,提醒他们早点觉悟,悬崖勒马,不要到最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全家福》的不少剧情都由河南真实案例改编而来,更贴近生活。可以说,这是一部打动人、有意义的好戏,通过这样的文艺作品,会让很多人内心受到触动,自律、自省,避免滑入深渊。通过文艺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倡导自律、倡导廉洁、倡导家国情怀,就是这部戏的价值所在。

一部刚刚排演4个月的作品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令人敬佩,但作品本身也存在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情节不近人情,一些背景细节与人物身份不符,舞美设计的细节与故事情节有不协调之处。此外,该剧的内在逻辑不够自然,对主要人物的变化要有一些交代。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越敏感越有戏

《全家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感动、受教育。作品题材重大,与当前形势结合紧密,这是豫剧现代戏的良好传统。对现实题材的不断研究、涉猎,为豫剧现代戏的创作积累了很丰富的创作经验。

想把反腐题材做好难度很大,很多细节、措辞甚至导向都需要拿捏恰当。题材无禁区,越敏感越有戏,关键看创作者的表达是否合适,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审美创造就是艺术家主动勇敢地为自己设置难题,然后以审美的智慧翻越这个难题。翻越过去,难点就变成了亮点。艺术家要把政策吃透,才能从思想高度驾驭现实题材。很多创作者无法处理现实题材,就是因为他们离现实太远,不了解、不深入现实。如今全社会都在关注反腐倡廉,如果没有好的文艺作品反映当下的现实,那是文艺工作者的失职。这一点,河南的戏曲工作者是榜样,他们有担当、有责任感,对全国其他地方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启示。

这部戏起点很高,但需要打磨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核心唱段需要更加精细,使它更好地表现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剧情起伏、人物矛盾,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人情的小道理和政治的大道理要讲得有艺术性,这对艺术家是一个挑战。十年磨一戏,我相信经过加工提高,这部戏将会取得更多成功。

《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赓续华:好戏出在河南并非偶然

我一年要看150多场戏剧,而看《全家福》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我一年也要开许多次座谈会,但在演出结束后连夜召开座谈会,尤其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一起开座谈会,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这说明,《全家福》这样的好戏出现在河南不是偶然的,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与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也让人看到河南的领导干部希望用河南人民最喜欢的艺术形式——豫剧,与人民做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

传统的反腐倡廉戏剧作品一直没有太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创作方法过于雷同,说教味太浓,不走心。但《全家福》与以往的戏剧作品不一样,有一种人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在心中激荡。在落马的干部面前,这两个力量特别重要,有时候甚至比行政力量更能挽救他们的灵魂。该剧讲理、讲法、讲情、讲义,而前两个不是这部戏的重头,最有感染力的讲情、讲义直击人心。再加上声腔设计成功,舞美设计干净简洁,导演对舞台调度十分娴熟,一批豫剧新人崭露头角,超越了我的期待。

《全家福》不是简单的应景之作,它包含着艺术家的独立思考。这出戏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相信该剧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