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豫剧 >

“大豫剧”是如何唱响的

2016-03-28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贺宝林
豫剧《九品巡检》
豫剧《风雨故园》

在中国地方戏大家族中,有许多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剧种,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长的名字。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剧种大都只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流传,“变脸”虽奇但不出川,昆曲虽美但不过江,黄梅戏虽俏但只存在于一定的区域。唯有豫剧不同,它虽是河南的地方戏剧种,但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剧在最兴盛时期,流传到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从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国”,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皆有豫剧的专业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就是在戏曲不很景气的今天,豫剧还仍然在全国13个省市保留着167个专业剧团、1300多个业余剧团的十万从业人员。仅就这一点而言,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戏剧种都只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豫剧虽然姓“豫”,但豫剧不是河南豫剧,而是中国豫剧,是“大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深厚的文化传承上。一种曲调,一种声腔,一种语言,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基因,延续着一种文化传统。豫剧产生于河南,它的母体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豫剧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更成为一枝传承中原文化的艺术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恋家念祖的故土情结、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始终是豫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使豫剧有了一种先天的文化优势。我们在欣赏古希腊悲剧时,总会感受到一种仰视而见的威严崇高,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为什么?就是因为古希腊悲剧的文化母体是产生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它唤醒的是一种人类的共同记忆。同样,我们在欣赏其他地方戏时,可能只唤醒对局部文化某一个阶段的记忆,但欣赏豫剧时则不同,那种家国情怀,那种乡土气息,那种酣畅淋漓会扑面而来,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铮铮铁骨、大义担当,会立即唤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记忆。正是承载了这种深藏于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灵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剧被赋予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气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豫剧,哪怕是不经意之间,就会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家国意识,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从而实现精神的回归。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超强的传播能力上。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离开了这种文化土壤,这个剧种就很难生存下去。如越剧也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专业剧团,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但豫剧不同,它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落地生根,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和顽强的适应性。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小小的豫剧队到达台湾,在两岸长期隔绝的情况下,它竟然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成为台湾与京剧并列的两个公办剧团之一。豫剧之所以能够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原因在于它是与中原文化一起向外传播的。试想,当年台湾如果没有50万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湾豫剧团。因为在两岸隔绝的状态下,听豫剧就是台湾老兵排遣乡愁的文化寄托,就是他们思乡的文化想象。豫剧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发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没有当年数万河南戍边将士,没有当年无数河南支边知青,没有当年大批河南人向外迁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豫剧团的出现。可以说,河南人出现在哪里就会把中原文化带到哪里,当然承载着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剧也就会被带到哪里。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品格,为豫剧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并最终成就了中国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取得的丰硕成果上。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一个剧种繁荣的标志。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有创新的活力,最关键的是看它能否不断地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豫剧恰好作出了最生动的说明。历史上,河南曾创作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众多豫剧经典剧目,一个《朝阳沟》就传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余场,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同时,还产生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豫剧名家,他们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新中国的艺术天空。新世纪以来,豫剧更是厚积薄发,突飞猛进,《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焦裕禄》等,接连获得“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数量雄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展示了豫剧繁荣发展的强劲活力。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新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河南戏剧的崛起,而河南戏剧的崛起主要是豫剧的崛起,形成了全国戏剧看河南、河南戏剧看豫剧的大好局面,标志着豫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敢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气与构想,因为,只有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够去了解世界,才能够去认识自己。在这一点,豫剧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与尝试。自2008年起,豫剧《清风亭上》赴巴黎参加中国戏曲节,赴土耳其参加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大祭桩》赴意大利参加阿维利诺国际戏剧节,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交流演出;《画皮》赴比利时参加第九届那慕尔国际艺术节;豫剧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荣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河南豫剧团还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论坛”。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论坛”“欢乐春节”“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豫剧人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并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汇的游戏规则,采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创了中国地方戏首登百老汇舞台的先河。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荣获第15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片奖,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在该领域里的空白。日前,该剧组又接到国外有关机构邀请,今年将第三次赴美到百老汇、好莱坞演出,并到加拿大开展文化交流。豫剧代表着中华文化,站在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不仅提振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民族文化参与人类跨文化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豫剧之“大”体现在全国豫剧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豫剧院团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这种局面现在终于被打破。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心系全国豫剧的发展,既管好脚下又兼顾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邀请新疆石河子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派专人到河北沙河市,帮助组建沙河市豫剧团。为加快全国豫剧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为展示全国豫剧的艺术风采,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已于3月1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6个省市13个豫剧院团的23台优秀剧目轮番上演。这是全国豫剧首次联合在北京展演,其时间之长、剧目之多、阵容之大,在豫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地方戏中也首开先河,标志着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党和国家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豫剧”奏起的是中国戏曲的盛世交响,展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吹响了豫剧进军全国和世界的集结号。“大豫剧”的旗帜将更多地飘扬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梦”中最动人的华彩篇章。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