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豫剧 >

保留剧目的时代新变 ——豫剧《打金枝》研讨会综述

2018-08-2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高 昌
豫剧《打金枝》剧照

8月19日晚,河南省商丘市豫剧二团带来的豫剧传统经典名剧《打金枝》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作为75岁高龄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经典代表作,《打金枝》在唱响中原40年来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引起极大轰动。在演出结束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和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法曾、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景俊美、央视著名主持人赵保乐、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刘大成等赞不绝口,对该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围绕传统保留剧目的时代新变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李树建表示豫剧人要精诚团结,年年为大家奉献优秀的演出。据他介绍,刘忠河是国家一级演员,豫东“刘派”创始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唱腔古朴醇厚,表演洒脱大方,从事豫剧表演工作六十余年,唱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腔清音,半壁江山”之誉。在豫、鲁、皖、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老百姓对刘忠河的喜爱。这次来北京演出,他的票在开票第一天就全卖完了。

王馗说,《打金枝》是清代以来流播南北的经典名剧,在诸多剧种中因地域、流派等个性化风格而有精彩演绎。该剧以家长里短的风格展示袍带戏的艺术排场,以帝王将相的人际关系来表达普通家庭的生活智慧,在浅显的儿女故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伦理关系,在细腻的道德训诫中流溢着喜剧化的人之常情,其结构、形象、语言等多方面深刻地张扬着戏曲传统审美意趣。尤其是晋剧《打金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成电影后,南北各地的《打金枝》更得到进一步艺术提升,精彩叠出,深入人心。刘忠河的《打金枝》充分发挥豫东调的高亢昂扬、质朴大方的风格,着力张扬豫剧乡土化品质,粗犷不拘,沉着率真,塑造了一个有着农民气质的唐王形象,成为《打金枝》艺术形象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在当代大豫剧格局逐渐整合全国十三省163个专业豫剧团,并影响各地数量众多的民营院团艺术风格时,豫东调的传承和创作实际上是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参照,尊重地域创造,尊重个性化创造,是戏曲保持活力、戏曲生态长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李法曾认为,这次真正听到了豫东梆子,非常过瘾。过去也听说过豫剧中有豫东梆子、豫西梆子等等,但是分不清楚。这次对豫东梆子了解得更多了。本场演出火爆热烈,尤其是看到很多年轻观众,让人很欣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有晋剧《打金枝》的演出,这次看到刘忠河先生的豫剧《打金枝》,感觉比原来的故事更完整了,细节也更生动了。他认为,刘忠河等演员把这样一出传统老戏演得非常生活化,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完整,能够把观众很自然地带动起来,很自然地走进戏曲故事情境之中。倘若能够在个别场次把起伏转折的节奏感把握得更好些,这出戏将更加精彩。冉常建说,传统剧目要有时代新变,其中有两方面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播。刘忠河的《打金枝》把政治戏伦理化、把宫廷戏家庭化、把朝廷戏民间化,用老百姓的视角思维来思考问题,于风趣幽默中解决家庭矛盾,既弘扬了优秀文化,又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演员的艺术魅力。他认为演员分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把唱念做打掌握精熟。第二种境界是把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第三种境界是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从而把自己的戏曲表演艺术推向更高境界。冉常建认为刘忠河就是第三种境界的演员,他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戏曲技巧结合起来,龙吟虎啸,动作干脆,尤其是唱腔收尾有力,意犹未尽,韵味十足。

赵保乐、景俊美、刘大成在发言中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致敬”这个词献给老艺术家刘忠河。据介绍,刘忠河退休已经14年了,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过安逸的生活,而是退休不退岗,一直坚守在心爱的舞台,不论寒冬还是酷暑,也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他坚持深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农村、乡镇和社区,至今依然保持着平均每年200多场的高强度高频次的。刘忠河在研讨会上表示,只要他还能唱,就一定要坚守在演出一线,要一直认真唱、好好唱、用心唱,要把有生之年都奉献给广大观众。

商丘市豫剧二团成立于1950年,既有刘忠河、黄爱菊、孟庆刚等老艺术家和岳洪显、冯志华、蒋云升、张海山等著名的编、导、音、美创作队伍,又先后培养造就出了一大批在全国省、市级戏曲大赛中获奖的中青年优秀演员,一直活跃在河南及全国各地的戏曲舞台上,真正做到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