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杂技团的前世今生
2023-10-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李福祥 韩会林一担挑进太行山
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初夏,一伙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人,肩挑道具箱,背着铺盖卷,一路风餐露宿,不辞劳苦,靠卖艺糊口,走进太行山,踏上上党大地。他们就是从中国四大杂技之乡(河北吴桥、河南周口、山东聊城、江苏盐城)之一的山东聊城东阿县走出的八个杂技艺人——范致镜、王松义、刘小崔、刘玉田、李英泰、刘小娇(女)、刘恒昌、孟昭红(女)。他们均出生杂技世家,个个身怀绝技。范致镜和王松义年龄稍长,20多岁,是他们的头儿,他们算是十足的青少年组合。
他们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原晋东南地区高平县的望云广场(今长平广场),顾不得充饥解渴,安顿歇息,便打开场子,摆开架式,一阵吆喝,开始了他们来到此地的第一场演出。他们表演的硬气功《手掌劈砖》《银枪刺喉》和《吃火吐火》《单走钢丝》《秋千飞人》《顶碗》《晃板》《杂耍》《软技》等杂技节目,惊险刺激,扣人心弦。望云广场接连几天观众云集,掌声不断,他们的杂技表演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好评。高平县政府文化科的领导看到后就找他们的领头人范致镜和王松义商量,将他们收编在高平县艺术表演团体名下,并经县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由范致镜为团长的“高平县新声杂技团”。
从高平新声杂技团到晋东南杂技团
高平县新声杂技团的成立,使八个常年奔波在外,靠卖艺糊口的杂技艺人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兴奋与感激,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创作和演出热情。他们刻苦练功,精益求精,决心办成一个不亚于其他省的像模像样的杂技表演团体。当时团里不发工资,每人每天只发5角钱的生活费。县里对他们是既不收钱,也不给钱,由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顶着县杂技团的招牌,跑乡下镇,常常是窝头咸菜充饥果腹,除积极演出努力创收外,硬是省吃俭用从微薄的收入中积累资金,一年多时间便购置更新了许多道具与设备,并花几百元买回一匹骏马,用于驮运和演出。还扯回几百尺粗布用于场子围挡,改撂地摊打把式随场就地为圈围棚售票演出。杂技节目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武术》《马术》《穿刀门》《过火圈》和魔术《大变活人》等,使太行老区人民大饱眼福的同时又成为人们口口相传且交口称赞的演出团体。
到了1957年的春天,杂技团又陆续从河南、山东招来新人,使演职人员增加到20来人。新人的到来也使杂技节目增加了《登梯》《爬杆》《顶碗》《椅子倒立》《八步赶蝉》等内容,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演出时间达两小时。于是他们走出太行山,以新的节目和阵容开始在山西各地及周边省巡回演出。
1958年,高平县政府为了加强对新声杂技团的领导、管理和支持,委派正式干部王洪海担任杂技团党支部书记;崔正忠担任杂技团团长;杨正兴、刘庆义分别担任杂技团行政副团长和业务副团长。七、八月份,杂技团全体赴省城太原参加省文化局主办的全省文艺团体汇报演出,并交流了“上山下乡一担挑,艰苦创业、勤俭办团”的经验。期间,与正在太原人民公园演出的来自河北杂技之乡的“吴桥杂技团”偶遇,并同时演出了杂技节目,引起轰动。当时晋东南行署领导观看后,对节目和演职人员十分赞赏,当即就与杂技团的领导和演职员们座谈,商讨将新声杂技团归属晋东南行署的事宜。1958年11月高平县新声杂技团正式上调晋东南行署,杂技团更名为“晋东南行署杂技团”,原班人马未动,保持照常演出。
直到1960年初,晋东南行署文化局正式改组了杂技团的领导班子——原树功任党支部书记,周铁民任行政团长,刘庆义任业务团长,宋宗普、吴成枝任杂技团专职文化教员。为了壮大演员队伍,行署从专戏剧一团、专文工团、长子虹光剧团等地又调来一批演员。同时杂技团还招收了一批青少年学员,以师教徒、老带小的方式培养新人。至此,杂技团的演职人员扩大到50多人,上演的节目也增加了《高台顶碗》《空中飞人》《火箭飞人》《蹦床》《车技》《椅子顶》《狮子舞》等,同时也淘汰更新了多个节目,节目单达到近百个。此时的杂技团可谓设备精良,阵容强大,节目丰富。杂技团除走遍三晋大地,还踏入周边省,演一处红一处,迅速崛起为颇有影响的大型杂技表演艺术团体,开创了杂技团建团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从晋东南杂技团到长治市杂技团
1969年10月晋东南行署正式行文撤销杂技团建制。杂技团的大部分演职人员调转到长治市北郊“长治汽车大修厂”当了工人。1972年6月,被晋东南行署调转到长治汽车大修厂的杂技团演职人员大部分被召回,并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隶属于长治市文教系统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长治市杂技团。
当时的主要领导是党支部书记王双全,杂技团团长暴宽龙,业务团长王垒。主要演职人员有郭春年、张树巧(女)、刘恒昌、孟昭红(女)、宋宗谱、聂计孩、刘贵才、赵明山、陈宝华、刘仁贵、常棉叶(女)、李全胜、李福生、杨二华、李润芝等。恢复演出的节目有《秋千飞人》《大武术》《双爬杆》《单杠》《扛杆》《走钢丝》《椅子顶》《顶碗》《晃板》《绳技》《车技》《杂耍》《魔术》等。之后,杂技团又陆续调入了秦俊杰、张达开、王宝珍等近30位杂技魔术演员。
后来,长治市杂技团除演出杂技节目外,还正式组建了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小型民乐队,陆续调来了不少音乐人才和演艺管理人才,大大充实了演出队伍,又排练创新增加了20多个新奇节目,添置了演出服装和器材道具,并采用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民族音乐为节目配乐伴奏,使杂技登台演出大放异彩,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建团初期就创造了在潞安剧院连续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的纪录。
新团新人新面貌,屡屡获奖成绩斐然
长治市杂技团新团新人新面貌,信心百倍走出太行,从晋南到晋北演遍三晋大地。接着又北上内蒙古、东北三省;东进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西入陕西、甘肃、宁夏;南下两湖、两广……长途奔波,巡回演出,所到之地好评一片,受到了各地观众的喜爱和称赞。开创了从“一担挑进太行山”到冠名建团演出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1975年9月长治市杂技团在省城太原湖滨会堂演出,每场售票达2000多张,连演十几场,节目精彩纷呈,会场座无虚席,轰动省城,并受到山西省和太原市有关领导的接见。《山西日报》《太原晩报》刊登专题文章,对长治市杂技团的演出盛况进行了跟踪报道。
1976年2月长治市杂技团代表队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杂技调演,其中三个节目获奖:一、《顶碗》,表演者郭小宝、郭京莹(女);二、《椅子顶》,表演者刘小琴(女);三、魔术《丝巾变鸽》,表演者张达开。之外,代表队荣获集体三等奖,并获得奖金1万元。
1977年7月长治市杂技团在西安市演出期间,受陕西省外事部门的邀请,在西安解放剧院为到访的外宾连续演出21场。台上节目精彩绝伦,使国际友人既惊叹又称赞!
1980年秋,长治市杂技团一分为二,分为了“舞台队”和“飞车队”,分别承包演出。此时的党支部书记为田华堂,团长仍为暴宽龙,副团长为李全胜。舞台队队长为聂计孩、王荣祥,飞车走壁队队长为郭春年。1982年长治市杂技团又招收20名学员随团培训,为杂技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984年8月长治市杂技团再次参加了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全国杂技大赛,演出节目为《四人顶碗》,表演者郭小保、郭俊英(女)、郭责谦、郭文华,他们四人共同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新人鼓励奖,并受到文化部等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载誉返回省城太原后,省文化厅的领导又为长治市杂技团参演获奖节目颁发了银牌奖以资鼓励。
历经坎坷不畏难,重振雄风创辉煌
长治市杂技团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坎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影视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杂技表演这枝曾经红极一时、人们百看不厌的艺术之花也渐近凋零。2001年之后,长治市杂技团在苑福东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招兵买马,重振旗鼓,又使长治杂技事业春柳返青,焕发出勃勃生机。2006年10月,杂技节目《千仞红妆》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杂技表演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文华奖”银奖,《小和尚钻桶》《滚灯》《肩上芭蕾》等节目也先后获山西省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杂技演出“杏花奖”。
2007年4月,长治市杂技团应韩国邀请,组团赴韩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演出,这是他们首次跨出国门。他们的演出在韩国受到热烈好评。
2008年2月,长治市杂技团又组团赴美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商业演出,其中《绸吊》《肩上芭蕾》等节目备受美国人的推崇,台上演员们的惊险动作与表演,使台下掌声、惊呼声接连不断。
2010年3月,刚从美国返回的长治市杂技团队又在上海参加了世博会为期七个月的演出活动,向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五十多个国际组织的国际友人展示了中国杂技的功夫与魅力。
此后,闻名遐迩的长治市杂技团频频接到海外邀请,多次组团出国演出,足迹踏遍亚、非、拉美世界各地,将中国杂技推向国际舞台,成为国内知名杂技艺术表演团体。
如今,长治市杂技团已成为家乡人民的一张精美名片,是家乡人民的荣光和骄傲!愿太行上党这朵奇葩之花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断出奇创新,排演出更多更好的杂技节目,为家乡长治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