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上,103场各类演出异彩纷呈,各剧种尽显风采,不仅有京剧、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更让观众看到了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小剧种——上党落子《魏拯民》《孙安动本》、眉户剧《一颗红心》、耍孩儿《龙凤镯》《扶贫路上》、二人台《方四姐》《杏泉沟》、晋北道情《于成龙》、孝义碗碗腔《福寿镜》等,让观众感受到了我省小剧种发展繁荣的风貌。展演活动中,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和该团带来的上党落子《魏拯民》《孙安动本》两部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团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良好发展态势也备受瞩目,为我省小剧种突围带来很好的启示。
上党落子是活跃在我省东南部的重要戏曲剧种,其表演粗犷朴实、大气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为上党落子剧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省内外颇有影响。近年来,该团将人才培养与剧目生产相结合,大胆启用年轻演员担纲主角,既充分发挥演员艺术专长,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质,先后创作了现代戏《申纪兰》《第一书记》《魏拯民》,移植了古装戏《两狼山上》《白沟河》《孙安动本》,同时对上党落子传统剧目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复排了传统剧目《灵堂计》《回荆州》《醉陈桥》等,剧团步入了以作品带队伍、以队伍保人才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作品、人才双赢。
相对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等全国性大剧种,以及我省四大梆子而言,上党落子属于“三线剧种”或“四线剧种”。和其他小剧种一样,上党落子同样面临流布区域有限、演出市场狭小、剧种影响力偏弱、大剧种挤压、观众流失等诸多困境。但面对困难,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近几年的发展态势却让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小剧种突围之路值得思考。具体来讲,他们的探索可以概括为: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处理好“一对关系”,牢牢把握“两组市场”,清醒保持“一个意识”。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紧紧以培养剧种人才为中心,打造院团坚实的人才梯队。任何事业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于有着“角儿的艺术”之称的戏曲事业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可供群众选择的文化样式日益多元,戏曲一度出现危机,主要体现在观众和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又主要集中在戏曲人才的流动和转行。相对大剧种而言,小剧种的人才流动性要弱很多,因此“留得住人才”的压力也相对小些。这无疑可以使小剧种把精力腾出来,集中在人才培养上面。因此,只要摒弃“用人不养人”的做法,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和舞台,长期坚持下去,小剧种完全可以突破制约剧种发展的人才瓶颈。这几年,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就紧紧扭住人才这个核心,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将人才培养与剧目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本届艺术节上亮相的《魏拯民》为例,主演王宁宁就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年轻演员,而很多杏花奖、二度杏花奖获得者则甘当绿叶,这样的梯队构成既充分发挥演员各自的艺术专长,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潜质,为院团长期发展注入了活力。
切实处理好“一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承老戏、创排新戏的关系,打牢院团剧目建设的基础。剧目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样,是驱动文艺院团健康发展的双轮、两翼,是文艺院团的生命线。实践证明,一个文艺院团没有几个像样的看家剧目是走不远的;同样,一个剧种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剧目也是立不起来的。更何况,我们很多小剧种院团本身就是非遗保护传承单位,是“天下第一团”,院团剧目建设情况就代表了本剧种剧目建设情况。在剧目建设上,小剧种院团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处理好传承老戏和创排新戏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应该说,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在剧目建设方面是很清醒的,既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戏《第一书记》和歌颂抗日英雄的《魏拯民》,又移植了古装戏《两狼山上》《孙安动本》,更可贵的是还复排了《灵堂计》《回荆州》《醉陈桥》等传统剧目。正确处理老戏和新戏的关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担负着非遗保护传承的单位,其传承职责更应该放在第一位。
牢牢把握“两组市场”,就是要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流布区域内外“两组市场”。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对城市和农村这一组市场比较熟悉,对流布区域内外关注较少。晋剧和上党梆子的流布分界大致在武乡分水岭一线,晋剧和蒲剧的流布分界大致在晋中灵石口一线。对于小剧种而言,所谓牢牢把握“两组市场”,一方面,既需要把根扎牢,处理好农村、城市的演出市场关系,解决好在农村获得滋养、在城市获得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要把眼光放远,量力而行地“走出去”,恰当地处理好守城与拓土的辩证关系,适时地提升扩大本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清醒保持“一个意识”,就是小剧种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清醒,时刻树立清晰明确的剧种意识。戏曲百花园之所以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局面,就是因为大江南北300多个剧种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假如眉户向蒲剧靠拢,落子向梆子靠拢,小剧种向大剧种靠拢,大剧种向京昆靠拢,出现趋同化发展,哪还会有戏曲的百花齐放?如果说剧种特色是一个剧种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根和魂,那么,在实践中保持清醒、时刻树立清晰明确的剧种意识就是在为本剧种长远发展培根铸魂。当然,我们强调小剧种必须保持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不是说小剧种不需要向前发展,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坚守住底线:演员的吐字归音可以进一步规范,新颖的舞台调度手法、程式化的表演动作等都可以向其他剧种学习,甚至积极引进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剧目体系、表演体系,但代表本剧种特色的道白、唱腔和音乐等则必须坚守自己的剧种底线,所谓“移步而不换形”。只有护好根、守住魂,我们的小剧种才可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传承守正,歌一曲可以尽显风韵;明势开拓,居一隅而能放眼天下。抓住人才、剧目建设两个着力点,正确处理好两组市场关系,坚守好剧种意识底线,相信我们的小剧种完全可以像福建梨园戏等优秀小剧种一样,昂首阔步、突出重围,闯出一片大天地、新天地。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