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的秧歌起源
 平遥的秧歌起源
2019-11-21  来源:晋中日报  作者:杨志强

平遥秧歌,剧种属称“祁太秧歌”。实际上和祁县、太谷、太原、交城、榆次、寿阳、文水、汾阳等地的秧歌一样,都应同属“晋中秧歌”的组成部分。平遥秧歌源自旱田“踩地歌”,它和水田“插秧歌”相同,都是劳动人民的艺术产物。起初,只是一些田间地头的清唱小段,后来,经民间艺人整理加工,又融入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才发展为踩街秧歌。

平遥地秧歌,盛行于清道光年间,它介于踩街秧歌和舞台秧歌之间,有歌有舞,有领唱、有合唱。鼓乐敲打有:小家具小吹腔和大锣大钗大吹腔,俗称将军令三倒腔;演唱曲调有四六句、混秧歌、刻板调(也称静秧歌)等。刚开始是为新媳妇和缺子的家庭“送孩孩”而用,到后来发展为走街串户安慰祝福的民间娱乐活动。到光绪年间,开始上台演唱,祁县戏剧音乐大师高锡禹,曾长期被平遥祝丰园戏班和城内仓巷街赵家大少、二少聘请为教师。他不仅教文武场,而且还教唱腔。我省戏剧家王易风写到:“他(指高锡禹)对祁太秧歌相当热爱,和当地秧歌艺人,经常在一块研究改革,进行艺术实践,不少节目在他的帮助加工下,由地秧歌逐步搬上舞台。”可见平遥地秧歌是平遥舞台秧歌的原形,平遥秧歌是平遥地秧歌戏剧化后的产物。

民国时期,平遥县内先后组建过许多秧歌班社。班社成员亦农亦艺,农闲时节巡回演出于县城内外(包括晋中平川、吕梁地区及太原城郊)。演出的剧目除传统的《登楼》《挑帘》《卖画》《游湖》《起解》《清风亭》外,根据平遥三狼村秧歌老艺人梁连瑞(艺名平遥旦)说,他还上演过家住平遥桥头村的《冀壁赶会》、家住汾州平遥城的《上学堂》、家住平遥道虎壁的《扭草拍》、家住平遥南政村的《浇园园》、家住平遥南门头的《调铜元》等。随着晋商票号业的向外发展,平遥秧歌还从外地吸收了像晋南的《钉缸》、晋北的《打樱桃》、淮南的《打花鼓》、河北的《小放牛》等多个曲目。

抗日战争时期,有新编的《捉伪军》《两条心》《新苦伶丁》等激励人们斗志的剧目上演。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平遥弦子书盲艺人裴广礼创编的平遥秧歌《坐协议室》,虽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但仍传唱不衰,深入人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