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正在进行中。本次展演推出新创舞剧《英雄儿女》和复排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歌剧《同心结》三部剧目,共演出10场。随着展演的进行,那些人们熟悉的情节、熟悉的角色、熟悉的旋律,唤起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记忆,打开了观众心中的“年代密码”,实现了基于英雄情结的情感共鸣。
为观众提供与英雄对话的窗口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舞剧《英雄儿女》,以同名电影《英雄儿女》及巴金的小说《团圆》为蓝本,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由山东省京剧院复排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原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曾是“八大样板戏”之一,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严伟才在金城战役中,率领侦察班,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和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化装成敌军,策应主力部队,摧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的故事。由四川交响乐团等创作的《同心结》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事迹为主线,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再现了黄继光及其战友与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不管是新创作品,还是复排作品,故事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观众的观看热情依然十分高涨,并且这种热情跨越了不同年龄段——在剧场既能看到满头银发的老人,也能看到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基于对抗美援朝历史的集体记忆,观众通过观看展演完成了一次重温历史的集体仪式。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表达形式,带给观众的感动却是相同的。因为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基于历史真实的艺术表达,形成了对那段抗美援朝岁月的艺术划定,让展演中的不同作品有了相同的温度。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抗美援朝主题舞台艺术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过程,其艺术魅力蕴含于题材的思想性、历史性和叙事性之中。塑造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彰显自身艺术内涵的必由之路。《英雄儿女》与王成,《奇袭白虎团》与严伟才,《同心结》与黄继光,这些作品都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因为他们身上集中凝聚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今朝山河已无恙,但观众依然深切缅怀那场战争中的英雄,也更渴望与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本次展演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与英雄对话的窗口和向英雄致敬的机会。
创新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必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带给人精神上的满足。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以,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这次展演的作品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同时,也创新了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深化了人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英雄儿女》中不仅有对时代风云、战火硝烟、历史际遇的全景式抒写,还从兄妹情、战友情、父子情等温情处入手,聚焦战争中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进而展现中华儿女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同心结》中的黄继光,不仅是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钢铁战士,还是依恋着母亲,依恋着祖国和家乡的游子。作品中设置了祖国慰问团送来四川中江挂面的情节。对黄继光而言,挂面代表着家乡,可战斗打响前,黄继光几次端起碗又放下,直到牺牲,也没能吃到家乡的挂面。尾声部分,导演让黄继光“回来”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惦记着那碗没吃上一口的家乡挂面。这样的处理,让英雄不再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的具象化存在,也让家国主题更加生动,让抗美援朝“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逻辑更加清晰。
相较于上述两部作品在家国情怀表达上的以情动人,《奇袭白虎团》则使用了更多硬核、刺激、惊险的武戏,比如第六场“插入敌后”中,主演和“尖刀班”演员要以多种姿势从两米高的地方“下高”,“云里前扑”“云里翻”“下高三百六转体”更是被称为“玩命动作”。剧中翻铁丝网、翻窗户等动作,难度系数要求也很高,排练中多位演员都曾因此受伤。这样的表现方式,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血腥、残酷、死亡,也看到了志愿军战士的不畏战、不服输、不怕死,和平年代观众沉寂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由此被充分唤醒。
总之,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最终殊途同归。三部抗美援朝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犹如一道道疏密不均的年轮,用不同方式记录下那段难忘的战争岁月,刻写下战火中的民族品格,更像一声声嘹亮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排除千险万难,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一部作品要吸引人、感染人,“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写”同样重要,因为同样的题材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效应。这次展演,不管是新创作的《英雄儿女》,还是复排的《奇袭白虎团》《同心结》,都积极创新艺术表达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同类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认识,激发起他们对这类题材的热情和信心。
《英雄儿女》的舞段编排独具匠心,汇集了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舞蹈形态,既突出舞蹈的抒情性,又兼具叙事功能,将剧情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同时,全剧以古典舞为基础,融入现代舞、民族民间舞等元素,并通过多媒体与现场置景的相辅相成,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较为写实、凝重的色彩。鸭绿江铁桥、丹东白桦林、战火纷飞的焦土、烈士们牺牲时所在的战壕坑道……浓郁饱和的中朝边境元素,辅助前后景的氛围投影,让叙述环境在浪漫中不失悲壮,写实且充满英雄主义情怀。
《奇袭白虎团》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创造性地运用传统京剧表演程式表现现代战争。在充分运用京剧武戏翻腾跌扑程式的同时,它还吸收借鉴了舞蹈的造型和技巧,创造了“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现代军事类新程式。音乐唱腔实现了传统京剧乐队与交响乐队的深度融合,经典唱段如西皮流水“打败美帝野心狼”、二黄快板“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既悦耳动听,又鼓舞人心。因为黄继光是四川人,所以复排的《同心结》运用了大量“四川元素”,比如黄继光累了时,耳畔响起四川民歌,见到老乡讲四川话,饿了时想到的是四川中江挂面,这让英雄的形象更具人性的质感。
此外,作为新时代创作和复排的舞台艺术作品,这次展演的三部作品吸收运用了最新的技术表现手段,其中一大亮点是声、光、电等综合舞美手段的运用。舞台上逼真的机枪、坦克道具,配合着多媒体大屏幕中的飞机、大炮,再加上飞机轰鸣、炮声隆隆的音效,让三部舞台艺术作品产生了战争大片般的视听觉体验。而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士”就在观众面前的舞台上,又产生了比电影更真实的感觉,仿佛把观众带回到了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