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需多渠道发展 ——观2020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思考
 小剧种需多渠道发展 ——观2020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思考
2020-11-22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王越
芮城扬高戏《大舜种麻》 安志义/摄

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是继2018年首届集结号吹响之后连续举办的第三届,今年共有116个剧种的经典剧目荟萃于昆山。至11月21日,相继亮相于昆山舞台的全国348个戏曲剧种,将全部集结完毕,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百戏盛典活动也将徐徐拉上华彩的帷幕。受文旅部邀请,我赴昆山观摩了山西、安徽、云南、山东四省33个剧种的26个折子戏和7台大戏,机会难得,格外珍视,凝神赏析,观感杂陈。窥一斑而知全貌,我看到,戏曲的发展现状并不让人乐观。虽说有欣喜,四省各大剧种阵容强行当全,大气规范,舞台呈现有朝气,但更令人忧虑的是那些弱小剧种,人才稀缺,暮气重重,夕阳西下,前景堪忧。

小剧种因流布地区狭窄,活动范围狭小,其艺术表现形态各异, 特色鲜明,非常可贵:

一是剧种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古老的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如,山东省的蓝关戏《四知太守》,“帮、打、唱”三种形式交相辉映,其帮腔类似高腔,帮唱者坐在舞台左侧,乐队坐于右侧,表演者居中,舞台呈现丰满,形式独特。山东省的端鼓戏《张郎休妻》,羊皮鼓端在演员手中类似团扇,用竹篾敲击鼓面“叮叮咚咚”,韵律节奏感鲜明,加上本剧种特色是演员男扮女装,配以帮腔,一人领唱众人和,领唱者唱七字句的前六字,合唱插入“哎嗨呦”后唱第七字,然后合唱下句,演唱方式别具一格。这些特色浓郁的小剧种,使观众心境悠然,静静地品味古老剧种独有的古腔古调,感受其悠远的古声古韵,恍如隔世,犹如穿越了历史。

二是有些小剧种表现方式鲜活生动,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喜剧特色突出,诙谐幽默。如,安徽省的含弓戏《刘二姑吵嫁》,剧情是二姑以邻家闺女要出嫁为由.借故与父吵“嫁”,周旋于父母、媒婆和算命先生之间,演员表演的火候拿捏适当,展示出该剧种的艺术魅力。山西省的浮山乐乐腔《双拜寿》,闹剧表演夸张,娱乐性强。“三小戏”突出了小剧种的特色,演出效果风趣热闹。

三是有些剧团发展状况较好,演员表演有实力,唱做念俱佳。如,山西省的沁源秧歌《小二姐梦梦》,演员形象漂亮,表演细腻,刻画的小二姐十分可爱。可以看出,有些小剧种的表演和演唱规范成熟。

沁源秧歌《小二姐梦梦》 安志义/摄

但是,古老的小剧种从古代走到现代,有些剧种明显老态龙钟。最大的问题是,演员年龄严重老化。很多演员都是六、七十岁的人。如果说一个剧种已经没有50岁以下的中青年来传承,那么它已步入“夕阳艺术”了,即使最美不过夕阳红,但也无奈近黄昏。有些濒危小剧种,犹如一棵棵苍老的树根,守着一圈圈的年轮,曾经春夏浓郁的绿荫,也不能遮挡秋冬的寒风,满目萧瑟。

让人为之一振的是,所有参演院团的舞美服装头饰堪称一流,非常漂亮,不禁令人感慨!当今的演出条件极大地改善了,艺术装备也极大地提高了,可是,个别剧种的人才却没了!

高跷竹马戏《三英战吕布》 安志义/摄

据了解,这次来参演的很多小剧种,都是临时借调大剧种的演员加盟演出,比如,山西省的高跷竹马戏《三英战吕布》。这个剧种是2016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时新建立的一个剧种,最大特点是演员足踩高跷演唱。然而剧团原本可以表演高难动作的演员已不再从事此行业,临时借调的演员只练习了两个多月就上台了,于是,原本60厘米的高跷取掉了20厘米,高难动作基本不演。山东省的一勾勾《恩仇记》,演员都是60岁左右,主要演员有的是唱河北梆子的,有的是唱京剧的,演唱风格也不统一。安徽省的梨簧戏《安安送米》,共两个人物,主要演员是本剧种省级非遗传承人,已73岁。山东省的王皮戏《老来难》,只有一个曾经演唱山东梆子的老演员,独自演唱了一段根据山东梆子《墙头记》改编的唱段;八仙戏《白云洞》演员也已70岁,等等。弱小剧种的共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据说有些非遗传承人收不到徒弟,如,广灵大秧歌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郭世德78岁了,他很想把自己的打板技术和花脸唱腔“天罡调”传承下去,无奈至今无人愿学。戏曲是活态的流动的表演艺术,戏曲的艺术生命力在民间,民间艺术有了活力,才有发展的希望。

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有些小剧种也新成立了剧团,本次参演的几个剧团都是近两年新成立的,然而演出基本上靠政府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活动,其自身没有商业演出的能力。虽然这些弱小剧种都被列入了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有些小剧种还确定了非遗传承人,政府为其提供传习所,给予传承保障,但是,戏曲百花园既然万紫千红,花谢花飞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有鲜花怒放,就有花谢飘零。

弱小剧种如何老树绽新花?不妨探索一下:

第一,放下门户之见,多剧种相互交流演出,创新性发展。山西、安徽、山东有些院团是一个剧团兼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剧种,如,今年到昆山演出的山西省芮城县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平时下乡演出一个台口五场戏,可以演四个剧种一个曲艺,即蒲剧、眉户、线腔、扬高戏,另加一个曲艺书调。安徽省来安县德才洪扬团,既唱洪山戏也唱扬剧。苏州的京剧团既唱京剧也唱苏剧,演出获大奖后挽救了苏剧。

山西省有20个左右的剧团兼演其他剧种,如:朔州市朔城区晋艺晋剧团既唱晋剧也唱河曲二人台,二人台在山西发展情况较好,有16个剧团。孝义碗碗腔剧团演出有限公司演唱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平陆县新虞蒲剧团演唱蒲剧、平陆高调。孝义皮腔、河东线腔、平陆高调这些剧种,都是一个剧团兼演本剧种,这样才使得濒危小剧种找到了一块生存的土壤,得到了保护不致于消亡。实践证明,这是濒危剧种生存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山西有16个剧种都是一个剧团承担一个剧种,如,繁峙大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左权小花戏、凤台小戏、洪洞道情、浮山乐乐腔、灵丘罗罗腔、平陆高调、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芮城扬高戏、河东道情、高跷竹马戏、曲剧、京剧。这些剧团发展现状不同,艺术水平各异。如果打开思路,剧团兼演小剧种,那些濒危小剧种或许能够以“燎原之势”得以发展壮大。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非遗传承人“家族式传承”,强化剧种个性发展,避免小剧种与大剧种的趋同化。目前看,这种趋同性已成为小剧种从粗犷到细致、从业余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彰显小剧种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弥足珍贵。

戏曲剧种兴旺,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建院70周年的回信中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从“百戏盛典”展演中可以看到,有些濒危小剧种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后继无人。没人才,就不会有中华民族戏曲的“百花齐放”,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未来。

“百戏(昆山)盛典”这一盛世之举,是新时代的艺术大手笔,它产生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现实意义是重大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古老戏曲珍贵的艺术留痕,启迪了戏曲从业者的担当,增强了肩上的使命。祝愿中国戏曲能够与时俱进,348个剧种竞绽芳华。

(作者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