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盔头,俗称戏帽,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的各种冠帽的通称,也是唱戏人的行头。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戏曲演员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丰富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
戏曲盔头制作工艺复杂而精湛,是一门稀有的民间手工技艺。在平定县城南苑人家小区,有一位名叫董涛山的老人,从事戏曲盔头制作50多年。如今,年近80岁的他,每天仍会花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戏曲盔头制作中。
董涛山是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戏曲盔头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制作了不少精美的戏曲盔头。这些盔头做工精良、经久耐用,深受各地剧团喜爱。
“戏曲盔头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百余种。”董涛山说,“戏曲盔头分巾帽和盔帽,也称软帽和硬帽。巾帽是用绸缎等布料配合刺绣工艺缝制,质地较软。盔帽先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绒球、珠子等装配而成。巾帽、盔帽我都会做,盔帽相对做得多。”
在董涛山家里存放着许多戏曲盔头,是近几年他闲暇时做的,有七星额子、夫子盔、霸王盔、蝴蝶盔、娃娃盔、文生巾……一顶顶盔头,样式各异、造型精美。董涛山说:“不同的盔头代表着不同的角色身份。依据不同角色的身份特点,盔头分冠、盔、巾、帽几大类,这几类又有不同的品种。”
冠,属于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是硬胎,身份尊贵的人才能戴冠,如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等。盔,是武将在作战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多为硬胎,如霸王盔、夫子盔及帅盔等。巾,是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胎都有。常见的有员外巾、相巾、文生巾和武生巾。帽,有软硬之分、贫贱之别。有帝王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戴的毡帽;有官员戴的纱帽,也有家丁、武士戴的罗帽等。说起戏曲盔头,董涛山精神十足,娓娓而谈。
在董涛山众多的作品中,有许多七星额子作品,色彩各异。七星额子为半圆形样式,上半部由7个蝴蝶组成,蝴蝶上装有3排绒球,排列成上中下三层。上下两排为大绒球,每排7个,中间夹有6个小绒球和7对珠须。下半部大替额的口上有梅花瓣口沿,口沿上有6对珠须。为保护珠须,董涛山又专门在外侧多设计了一道“二凤戏珠”口沿。七星额子的两端插凤耳,下挂排穗,两侧插雉鸡翎。
“七星额子主要是成年女性大将戴的,杨家将戏里用得最多。不同的人物所戴的七星额子上绒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不同情况下,同一人戴的七星额子颜色也会不同。”董涛山说,“比如,穆桂英一般用红绒球七星额子。但《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穆桂英为表示戴孝,戴的是白绒球七星额子。”
戏曲盔头是塑造戏曲人物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戏曲类型,在盔头的造型设计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董涛山董氏戏曲盔头制作沿袭、传承了传统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剪样、制坯、拉花、沥粉、点绸、装配,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过程虽然辛苦,但当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我感觉一切都值得。”董涛山说。现在,董涛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媳妇。看着儿媳妇戏曲盔头制作技艺越来越精湛,董涛山十分欣慰。他说:“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