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地方言不同,遂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国目前约有各类地方戏曲剧种340多个。
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一定的地区和民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动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几百年来,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滋养着各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山西省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上党落子便位列其中。从源起到发展,她已有180多年的历史。2008年,上党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一个新兴剧种,清道光年间初步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后与当地方言、民歌、傩戏、队戏等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独特剧种,她在汲取上党梆子、蒲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多剧种的艺术营养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粗犷豪迈、炽热火爆的独特艺术风格。之后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上党落子在原有风格基础上,又增添了清丽婉转、柔和圆润、表演细腻等新的特色。追溯上党落子的成长历史,能让我们对山西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状况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上党落子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武安落子艺人X喜顺将“武安落子”带到了山西上党地区的黎城一带,并由本地乡民李锁柱(黎城落子第一创始人)将其改造成“闹戏”。后在王四虎(又名韩保太,黎城落子创始人之一)、王三和(黎城落子创始人之一)等人的传承接力和发展中,于武安落子基础之上,吸收了黎城民歌小调和当地正处于鼎盛发展期的上党梆子剧种,以及晋南地区的蒲州梆子等艺术养分,渐渐形成了“黎城落子”。而后,各代艺人又在不断学习和改进中,使其内容、形式以及剧目、声腔、表演等技艺得以极大丰富和不同程度提高。1955年,“黎城落子”被山西省文化局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党落子剧种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上党地区的多个县域也相继组建了上党落子专业剧团。尤其是1954年成立的晋东南专区第二分团(现在的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前身)在当年可谓名震八方、誉满上党。这些专业剧团演出的经典剧目和优秀人才的崛起,使得上党落子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如在各时期相继出现的刘胖、王淼荣、李晚喜、王聪文、杨福禄、程联考、申川亮、王胖则以及后来的艺术新秀郝聘之、靳金娥、李梅、郭江城、贾法科、刘喜科、米枝林、郭森、王改梅、刘春莲、李仙宝、秦桂花、胡玉珍、杨宝花等。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上党落子艺术新秀郭明娥,因其独具特色的上党落子“明娥腔”和精湛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追捧。1995年,她夺得了原文化部第十三届戏剧“梅花奖”。
多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数十代“落子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才成就了上党落子的今朝荣誉。而今的上党落子不仅受到当地观众的青睐和称赞,更获得了戏剧专家的高度赞扬。近年以来,因上党落子参加国家和省、市级戏剧赛事多次获奖,使该剧种在省内外大享盛誉。
上党落子的艺术特色
(一)道白方面
上党落子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渐渐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音乐、唱腔慷慨激昂;语言、道白饱含乡韵。尤其在传统戏的舞台演出当中,皆以上党方言为准。这种念白尽管采用了中文标准语系的四声,但其声韵却是上党语音特色,而道白与声腔的巧妙融合不仅使二者之间十分匹配,也更显上党落子的剧种特色。
(二)声腔方面
上党落子音乐属于宫调式,其声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结构组成。上党落子的声腔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多为跳进式,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进是上党落子声腔中的主要特点。传统用调多为E调或D调,声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式有【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滚白】【垛板】【老套板】等。上党落子的曲牌体唱腔有【八板】【赞语】【钉缸调】【戏牡丹】【扑灯蛾】【锁板】等,过去的艺人们常称其为“杂腔小调”。
在上党落子的声腔演唱中,还十分注重吐字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更好传递情感和演绎戏文。由于上党落子剧目中所有行当在行腔时都以真声(即大嗓)为主,所以唱腔吐字十分清晰。其行腔一般以字正声亮、音调平直为主,但因本地方言缺少后鼻音,所以润腔使用较少,出现声音缺乏圆润而过于硬朗的毛病。
(三)伴奏乐器
上党落子的伴奏乐器起初非常简化,所用文、武乐器只有板鼓、挎板、大锣、小锣和胡呼(头把)等,之后才加入了二把、唢呐、笛子、堂鼓、大镲、小镲及弹拨乐器,如月琴、琵琶等。后来的头把(胡呼)渐被中音板胡所替代,二把也被二胡替代,这样的改进促使舞台演奏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听觉上也显得更加浑厚和谐。而专用于乐器演奏的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有的源于南、北曲,如【点绛唇】【风入松】【泣颜回】等;有的源于明清俗曲和上党民间音乐,如【扮妆台】【小八板】【赏莲花】【闹五更】【备马牌】等,而有的则源于上党梆子的【迎仙客】【一枝花】【普天乐】等曲牌。锣鼓经基本都从京剧、上党梆子和民间吹打乐中借鉴而来。
(四)角色行当
上党落子形成初期演出的剧目大部分是“三小戏”和“家生戏”,只有小生、小旦和小丑三个行当。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上党落子不但形成了比较全面、丰富的角色行当,而且还比其他剧种多了一个“二套须生”(类似于主要须生之下的一种角色)。
上党落子的代表剧目
据资料统计,上党落子在其历史发展中约有演出剧目400余本,其中传统剧目占有七成以上。如《两狼山》《醉陈桥》《搜杜府》《司马庄》(灵堂计)《反西唐》《女中孝》(卖苗郎)《红罗山》《穆桂英挂帅》《薛刚反唐》《花烛恨》《游西湖》《劈山救母》《茶瓶计》《二进宫》(骂殿)《棘阳关》《杨七娘》《秦香莲》《宝莲灯》《密松林》《辕门斩子》《打鸾英》《白蛇传》《高平关》《下边廷》和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三关明月》《大脚皇后》《白罗衫》《血箭》以及现代戏《血泪仇》《赤叶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希望的田野》《申纪兰》等。
上党落子的保护传承
上党落子与上党梆子、上党皮黄、上党傩戏、上党队戏等本地传统文化流行于同一地区,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民俗、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教化意义和研究价值。但这些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生活节奏和多媒体、网络文化等影响,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上党落子剧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上党落子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著名戏剧家曲润海先生的说法:动态的艺术要以动态的形式来保护,要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剧团里,保护在民间。而保护又要从多方面做起,如传承、演出、交流、移植都是不可忽视的工作。要认真贯彻戏曲“三并举”方针,创作新剧目,培养新演员,在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大力进行艺术创新,这样才能使上党落子重现崭新局面。
此外,还要十分重视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其中不光是培养优秀青年演员,还要注意培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奏员等青年艺术人才。这项工作不但要加紧、加快,还要当作重点来抓,要把培养上党落子青年人才,尤其是表演人才作为重点,力争做到各个艺术部门后继有人,事业兴旺。
振兴和繁荣地方剧种已成为各戏曲院团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戏曲现状,我们应鼓足勇气、提高信心、大胆创新。艺术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只有创新,地方戏曲才能得以生存。而上党落子也只有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中,才能走向更加健康、繁荣的发展轨道!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