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常香玉大师学什么
 向常香玉大师学什么
2023-08-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全书
常香玉为矿工演出

今年9月15日是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的百年诞辰,社会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切地缅怀她、纪念她,文艺界、戏曲界更是掀起了又一波向她学习的热潮。那么,我们应该向常香玉大师常学什么呢?

一曰恒心——要学习常香玉“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恒心。常香玉有一段名言:“对于一个农民,什么最大?种好地最大,地比天大;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她说:“什么是艺无止境?演戏就好比登山,你的眼前总有一座高峰,登上这一座高峰,又有更高的高峰在前边向你招手。”这些精彩话语,可谓一位艺术大师呕心沥血的从艺箴言。常香玉本来是一个唱豫西调的演员,但是,当她的脚步迈出豫西,走向豫东、走出河南之后,她被豫西调之外的艺术世界吸引了,她潜心向豫东调学习,向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学习,向说唱艺术和民歌学习,博采众长,有容乃大,终于创造了唱腔宏阔激越而不失婉约细腻、表演大气大度又兼具犀利洒脱的常派艺术,为世人所公认、为同行所向往。常香玉对于每一次演出,都要做到“对得起观众”。为了把每一个字都送到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喊嗓子练功,即使在“文革”中被剥夺了练功权利的日子里,她也依然蒙上被子喊嗓子,钻进壁柜里练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为艺术、为事业而献身的敬业精神,是一种成大气候、成大事业者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锐意创新的精神,使得常香玉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00多个优秀剧目,而不仅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久演不衰的“红白花”(《拷红》《白蛇传》《花木兰》)。常香玉在她72年的艺术生涯中,海纳百川、风雨不摧,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艺术实践,把一个当时还很不起眼的地方剧种推向全国,使“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家人欢天喜地”等许多唱段风传四海、家喻户晓,成了国人口头的“流行曲”。

演出《白蛇传》

二曰赤心——要学习常香玉“我的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的为人民服务的赤心。常香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懂得了文艺还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作出了“我的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的抉择。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讴歌真善美,将艺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肥田沃土,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无私奉献给人民大众。在抗美援朝时期,她半年辛苦寒与暑、几万里路云和月,带领香玉剧社的同仁们义演,捐献一架战斗机的故事,就是她迈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第一个脚印。尔后,她的唱腔便一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在天南海北到处响起。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白雪皑皑的天山垦区、荒漠无边的大庆油田,还是在矿井下、高炉旁、田野上、校园里,甚至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位老人的农村五保户的床前,她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艺术一丝不苟地奉献给人民。河南省100多个县市,她唱了93个;全国31个省区市,她唱了24个。常香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崇德尚艺之举,不但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她也像播种机一样,把豫剧艺术的种子播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六个省有专业豫剧团,而今设专业豫剧团的省区市已有20多个。艺术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艺术家再把艺术送到人民之手,人民是多么地感谢和热爱她啊。常香玉逝世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唁电、来自众多省市区的群众自发地为她送行,其场面之感人,令人动容。

三曰爱心——要学习常香玉“比起困难群众我们强多了”的对社会尽职尽责的爱心。常香玉是一个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非常勤俭朴实的人。她经常教育子女,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她告诉保姆,买菜要下午去,下午便宜。在安排后事的时候,交代孩子们为她穿上那件在西华农场“劳改”时打上补丁的红衬衣,她说,人死了,用不着再破费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上处处“小气”的人,一旦面对社会,出手却十分大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她就出资在家乡的洛河上建了一座石坝,被乡亲们誉为“香玉坝”。她还曾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泛滥而流落陕西的难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她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一个普通演员到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以后,她的人生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艺术是生命,气节最重要;民众为父母,奉献是责任。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家有事,匹夫有责。比起困难群众,我们强多了。”但凡国家有事、群众有难,她总是带头义演,慷慨解囊。在广西前线、在北京亚运会、在香港回归的义演舞台上,我们听到过她的演唱;在唐山抗震、在西部工程、在抗击“非典”的捐款队伍里,我们看到过她的身影。她不但自己这样做,还教育子女和弟子们也这样做。长期以来,在她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风气,那就是一旦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社会需要,演员们、作家们、画家们、书法家们、音乐家们,都能很快地、自觉地用自己的演唱和作品参加战斗,当好轻骑兵。

四曰信心——要学习常香玉“艺术是不应该长白头发”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早在1962年,常香玉在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派人把她接到家里做客,嘱咐她要悉心培养下一代,把几十年的经验传给青年。常香玉牢记总理的嘱托,在晚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豫剧的未来上。她主动请缨,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亲自登台给孩子们授课,在排练厅跪在水泥地板上给孩子们做示范动作。她还担任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希望戏剧学校的名誉校长,先后八次前往授课,最后两次她是抱着重病前去观看孩子们的汇报演出的,把一位艺术前辈对戏剧未来的厚望,深深地刻在了下一代的心中。1987年,经河南省委批准,常香玉用自己积攒的22万元资金设立了旨在奖掖戏剧新秀的“香玉杯”艺术奖。历经九届评选,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青年演员获此殊荣。每一届颁奖,她都要亲临现场,把奖杯颁发给戏曲新秀,也把她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望——包括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具体意见,语重心长地讲给他们。

恒心、赤心、爱心、信心,常香玉的这几种心境和心气,组成了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襟怀。这就是:初心如磐,守正创新,一心一意干事业,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对社会,一心一意向未来。她的精神和业绩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和常香玉同志算是忘年交了,每每谈及戏剧,谈及戏剧的改革、戏剧的发展、戏剧的繁荣,她总是那样乐观向上;她的谈话又总是那样具有魅力,让人感动和感奋,给人鼓舞和力量。“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想不到那些谈笑风生的话语,竟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最后嘱咐。我想,我们在纪念常香玉大师百年诞辰、向常香玉常学常新的活动中,都会受到一个艺术大家崇高思想和博大襟怀的感召,见贤思齐,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久久为功,勇攀高峰,努力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更好地肩负起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任。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