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受到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的邀请,带着新编创排折子戏《惊塔》前来北京演出。在那次展演中,我与许多其他剧种的优秀青年演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中宣部与中国文联一直以来对我们青年演员的支持,为我们搭建这样宝贵的交流平台,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部署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明确要求。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艺术表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我深知,以我当前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并不能回答好它。因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结合自身的演出工作,分享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体会。
这些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深入基层演出时,在当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出国交流时,收获了外国友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我时常能在观众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有一些观众不远万里赶来看一场戏;也有的观众,愿意自己花钱,请萍水相逢的学生戏迷看戏。我还知道有一位阿姨,她时常奔波于浙江、上海、福建,反复观看不同剧团的演出。她说,当她落寞、脆弱的时候,听听越剧优美的唱腔,看看越剧舞台上那些理想化的角色,就能够抚慰她的心灵。
我相信今天的观众依然是爱看戏的,今天的年轻观众也是可以爱看戏的。可是放在整个文化市场里,越剧似乎就成了“小众艺术”。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一百周年。在我学习越剧表演艺术的18年中,女子越剧一代代前辈们敢为人先、勇于跨越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我。我也时常会想,我们这些从事传统戏剧的年轻人,应该如何赓续传统、承担青春使命呢?如果我们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作品,我们还留不留得住这么好的观众?还留不留得住这个行业里像我一样怀有越剧梦想的年轻人?
上个月,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落下帷幕,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一台好戏制作公司联合出品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是唯一一部特邀剧目。这部作品自今年3月底上演至今,已演出130场,场场爆满,有80%的观众此前从未看过越剧。近期,越剧《新龙门客栈》还在抖音进行直播,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
越剧《新龙门客栈》“破圈”后,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在采访中,我形容自己是越剧的一颗“小石子”,湖面平静的时候,我努力去激起一点涟漪;浪潮汹涌的时候,我又幸运地被推上了岸边。其实无论在越剧,还是传统戏剧的舞台上,有着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小石子”。而我作为其中的“幸运儿”,在一次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促使自己去思考、去总结。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如果说《新龙门客栈》的“破圈”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守正创新”。
《新龙门客栈》的新是显而易见的——沉浸式舞台氛围的塑造,演员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经典电影影像元素的运用,舞台结构的巧妙构建……作为演员,我们在表演上,也在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之上,有了更多细腻、即兴的“体验式”演绎。此外,此次《新龙门客栈》的剧目创作、演员组成、运营模式和以往院团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正如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龙门客栈》的出品人和艺术总监茅威涛在谈及这出戏的制作经验时所提及的:“百越文创和一台好戏以‘文艺两新’组织的形式,提供了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以及结合新媒体的一次全新的尝试,是一次‘文艺两新’组织联合国有院团并驾齐驱的探索。让越剧这门传统艺术插上了时代的双翼。”我想,正是“文艺两新”组织的市场敏锐度和灵活性,青年创作者的激情和活力,为传统越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台创新剧目里,“守正”依然是它的核心——在声腔上,根据演员特点,保留了不同越剧流派的基调;主题曲上,使用越剧最早期的“吟哦调”;而观众们喜闻乐见的摸黑对打、酒桌过招,其实都借鉴了传统戏曲“三岔口”的套子。事实上,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亮相、步伐、举手投足,都依然是戏曲的基本范式,没有长年累月“四功五法”的训练,呈现不出这样的舞台效果。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是传统戏曲的根,滋养了我们今天天马行空的创新。
《新龙门客栈》的走红,是建立在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基础上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和文艺战线的工作者们共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与其说观众们喜欢、赞美的是“新龙门”这出戏和“贾廷”这个角色,不如说观众们欣赏赞美的,是戏曲舞台和戏曲演员身上那种截然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魅力与气质。这种神秘的魅力,是我们女子越剧一代代的前辈们,以她们的汗水、智慧与传承、创新,历经千辛万苦摸索发展而来的。
青春是一种希望,青春也孕育着理想。我想,惟有坚持不懈地苦练本领,将传统艺术的精粹传承好,同时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思想,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个角色,踏踏实实地演好每一场戏,才能做好一颗戏曲艺术的“小石子”,才能不错过每一个让“小众”走进大众的机会。
我也相信,戏曲传承与发展,不可能靠某个单一作品的“破圈”来实现,而是要靠无数人孜孜不倦地努力。自建团以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直以“守正创新”为理念,创作了《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等一系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百年以前,“新青年”曾用他们的青春沸腾了时代的热血,今天,我同样相信我们的青春是有力量的,可以唤醒年轻人血脉中对文化的热情。我将和我的同事、搭档们继续努力,传承、传播好女子越剧的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华丽的招牌,而是成为当代观众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
愿我辈能不负青春,不负期望,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作者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