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场上演的是阳泉市晋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盂山情》,该剧目于2002年获得山西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这部根据盂县藏山赵氏孤儿历史传奇编创的剧目带给我一种很新鲜的观剧感受,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十分出人意料,即使我很熟悉赵氏孤儿的故事,也猜不到它的剧情走向。
该剧从程婴救出孤儿赵武开始,讲述他在韩厥的庇护下,躲避追捕,逃进了盂山山洞里,幸遇当地农户杨大嫂夫妇救济,于是在盂山隐姓埋名地生活了十五年。
十五年后,已经成人的赵武和杨氏的女儿篆莲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欲结百年之好。程婴本坚决反对,但在杨大嫂的奋力劝说下,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毕竟杨大嫂不仅不顾忌赵武的身份,含辛茹苦地养育了赵武十五年,对程婴和赵武可谓有恩也有情。
可世事难料,喜宴之时,赵家平冤,一道诏书宣赵武归国复位,另一道诏书给赵武御赐成婚,赵武与篆莲有情人难成眷属。心地善良的篆莲为了不影响赵武的前程,假意宽慰悲戚的母亲和愤慨的赵武,独自一人登上山顶,剪发明志、跳崖身亡。
赶来的众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伤痛,程婴更是无法接受命运给这对年轻人开的无情玩笑,以头抢地,气绝身亡。让同时失去了爱人和养父的赵武空留遗恨。
整场演出,演员们演绎得很投入、很用情,让我们看到盂山普通百姓纯真和朴素的情感。演出进行到个别段落时,观众还会会心一笑,可见该剧十分接地气。
之所以接地气,是因为该剧没有把故事情节放在程婴、赵武和屠岸贾的斗争与对抗上,而是放在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点滴里。
剧中,韩厥没有为了保守秘密自尽身亡,甚至也没有公孙杵臼舍生相助,剧中人也与生死大义距离甚远,他们口中谈论的是吃穿用度的日常,他们心中惦记的是离合悲欢的情分,这不失今人对残酷的历史故事的一种美好想象。可纵然他们避世在封建社会的山野一隅,也终难逃避宫廷斗争带来的伤害。他们以为酒里总是有一半苦一半甜,可他们不知苦酒咽尽,却并不回甘,甚至他们连喜酒都没有机会喝完。
这部上演于20年前的剧目在各方面也许和我们当下的审美观念已有很大的差异,但今天它的演出或多或少也还能激发我们的思考,那是因为在任何时代人们都有一些共通的情感,那就是对善良、对仁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就体现在我们对山西本土故事想要演绎和讲述的欲望上。
我想,传统故事本身就具备多种演绎方式的可能性,即使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还有不断讲述的价值,只要换一个视角,就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我们日后在挖掘山西故事时,不妨尝试把着眼点放小,结合当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观念,用更优美、更贴切的语言来呈现。
在观看《盂山情》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原来赵氏孤儿的故事竟离我们这样近。历史愈来愈远,可悲伤依旧绵延,山西向来不乏这样令人悲伤的传奇,而与悲伤相抵抗的是我们坚实的脊梁。我想,在该剧的此次演出过后,明年的阳泉盂山又会多一批慕名而去的寻访之人。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