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腔晋韵谱写三晋风华 ——晋中市晋剧传承保护焕发勃勃生机
 晋腔晋韵谱写三晋风华 ——晋中市晋剧传承保护焕发勃勃生机
2024-01-15  来源:晋中日报  作者:周俊芳

 

晋剧《望海楼台》剧照。张浩亮 摄
晋剧《王家大院》剧照。张浩亮 摄

晋剧发源于晋中,具有晋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是山西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也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称中路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又称山西梆子。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晋剧名角辈出,剧目繁荣。2006年,晋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音调高亢,婉转抒情,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传统剧目有《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等200多出。近年来,新编晋剧居多,如《王家大院》《望海楼台》《裕川茶庄》等。其中,《王家大院》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郑芳芳凭借《望海楼台》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裕川茶庄》获2023年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程派唱腔 传承有序

2023年5月的羊城,凤凰花开得正美。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一级演员郑芳芳凭借晋剧《望海楼台》捧得梅花,这是我省时隔6年再次迎回的“梅花”。郑芳芳也成为晋中时隔20年再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演员。作为晋剧程派唱腔的第4代传人,郑芳芳深得程玉英的真传。

程玉英是平遥人,10岁拜晋剧艺人高文翰为师,工须生。13岁时,进京演出,为救场在《忠报国》中饰李艳妃,一炮打响,遂改青衣。16岁时,在师傅帮助下,程玉英对晋剧老艺人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单用一个“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

20世纪30年代末,程玉英与丁果仙等人进京联衔演出,受到马连良大师指点,演艺大进,被北平观众誉为“山西两个女戏王”。著名戏评家翁偶虹称:“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媲美。”晋中民间至今流传“宁肯跑得丢了鞋(读音孩),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宁可不吃饭,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情探》”等美传。

1983年,年过花甲的程玉英,出任晋中市艺术学校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她以宝刀不老、松柏常青的拼搏精神,为晋剧艺坛培养了大批新秀。

1993年,郑芳芳如愿考入晋中艺校晋剧表演班。一个对戏痴迷的少年,一个耄耋的表演艺术家,某一天,程玉英看到胳膊打着石膏还在练功的芳芳,“你都受伤了,就别练功了,不如到我办公室,我教你‘嗨嗨腔’。”就这样,成就了一段晋剧表演的传奇。

1998年,郑芳芳就被“二度梅”获得者史佳花收为爱徒。继程玉英、王爱爱、史佳花之后,郑芳芳正式接棒,成为晋剧程派唱腔的第4代传人。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程玉英视晋剧传承为使命,桃李满天下。在她的悉心传授下,程派艺术枝繁叶茂。

2012年,晋中艺校成立“程玉英研究室”,对程派唱腔和表演进行整理和传承。2023年金秋,电影《角儿情》入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在平遥电影宫首映,引来观众瞩目。

16岁拜程玉英门下学艺的王万梅,有“小程玉英”美称。1988年,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晋剧程派青衣表演的技能、技巧,舞台形象鲜活,且有自己创新之处。2018年,王万梅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晋剧,她带领程派艺术的传人,以讲授形式进行排练录制,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和戏结缘 伴鼓而生

鼓师,作为戏曲乐队的指挥,是一台之主、灵魂人物。鼓签打下去,要与演唱恰到好处,融为一体,既要掌控节奏,也要符合剧情,烘托角色情感,还要对文武场有通盘把握,对演员的唱腔唱韵、表演风格等烂熟于心、了然于胸。

贾炳正14岁拜名师学打鼓板,主攻司鼓,兼击梆子、铰子、小战鼓。“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和戏结缘,伴鼓而生。”贾炳正常常这样说。在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为许多晋剧名角司鼓,与丁果仙、程玉英、筱桂琴、马秋仙等合作,获奖无数,广受好评。他的鼓点板眼尺寸、起落有序,配合音韵、烘托情绪,轻重缓急、点击清晰,抑扬顿挫、伴人伴戏!文戏稳而不温,武戏强而不灭,严守“伴”奏,不喧宾夺主,与演员密切配合,用高超的技艺和一腔挚爱,成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

为了培养司鼓接班人,1976年,贾炳正从晋中晋剧团到晋中艺校任教,为晋剧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培养了30多名打击乐人才,入室弟子27人,遍布全省各大晋剧团,多名徒弟、徒孙被评为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

传道授业之余,他还搜集整理晋剧锣鼓技艺。1979年,整理《晋剧打击乐》(上),作为全省各个艺校的推广教材使用。退休后,他编著《晋剧传统锣鼓通谱》(上中下),全面介绍晋剧打击乐与乐队配合,是晋剧打击乐板腔曲牌的百科全书,在全国戏曲音乐界、晋剧界影响深远,被誉为晋中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我省人民艺术家寒声盛赞:放眼全国,至今也没有见到其他剧种,有如此规模的锣鼓通谱系统性的编著,是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

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晋中市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晋剧)的传承保护单位,培养了王万梅、史佳花、崔建华、杨红丽、王珍如、郑芳芳6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及多位山西省“杏花奖”演员,在晋剧传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曾申请国家非遗传承项目,把失传的程伶仙代表剧目《梅绛亵》进行抢救排练搬上舞台。贾炳正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此剧司鼓,他积极提供剧本,给出意见,与80岁高龄的李桂香一同主排,由程伶仙大师传承人董美珍主演,由王晓鹏司鼓,贾老手把手进行指导,使该剧演出成功。

作为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的副总,王晓鹏分管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他介绍说:“目前,我们已申报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为贾炳正师父所著《晋剧传统锣鼓通谱》(下)录音录像。全部示范演奏、演唱、录音、录像,为后世留下一整套既有文字通谱、也有演奏示范、成为动态化的晋剧传统锣鼓教材。”

2023年,王晓鹏已成功申报晋剧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希望沿着师父的足迹,继续为晋剧传承保护尽心竭力。

晋剧摇篮 后继有人

戏曲专业是晋中艺校的骨干专业,全省重点示范专业,同时也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晋剧传承人。建校60多年来,培养出上千名戏曲专业人才,活跃在省内外文化领域,甚至走出国门,把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际舞台。

2021年1月,时任晋中艺校副校长的刘丽玲获评“全国百名优秀戏曲专业教师”,学校成为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单位,批准设立“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晋中培训基地”,搭建起了普及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和输送戏曲人才的平台。

自2018年始,晋中艺校设立“戏曲精英班”,每个戏曲专业在校生每年生活费7500元。目前,戏曲专业在校学生176人,先后共有42位小演员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

2020年5月,王珍如晋剧艺术工作室在晋中艺校挂牌,12月,秦书瑞戏剧音乐工作室挂牌……这些名家工作室,既解决了教师力量不够、舞台经验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珍如1984年毕业于晋中艺校,师承晋剧表演艺术家李月仙(马派传人),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戏剧文化表演奖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她主演的《王家大院》获山西省文化产业资金、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扶持,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届山西艺术节展演“优秀剧目奖”,首次晋剧登上国家大剧院……

戏曲传统教学就是口传心授,长期以来教材缺乏。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先后编印《戏剧戏曲常识集锦》《戏曲教学经典唱段曲谱》《晋胡基础教程》等,填补了戏曲教学的不足。

教师岳锦川先后师承贾炳正弟子李永安、易清波,获奖众多,成绩斐然。他参与《晋剧传统锣鼓通谱》的音像录制,得到贾炳正亲自签名的第三代代表传人证书,2023年,被确定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与此同时,他与师父易清波合编的《晋剧音乐全书》,即将付印。

晋中艺校依托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了戏曲音乐大专专业,使戏曲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提高了专业水平。

为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2017年开始,晋中艺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企业,深入基层演出上百场;2021年5月开始,晋中艺校同晋中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联手,在全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戏曲知识讲座纳入课程,先后为3000多名师生进行表演和普及;2023年6月,应央视《梨园闯关我挂帅》节目组邀请,晋中艺校名誉校长胡彩虹带领戏曲专业师生前往北京大兴星光影视城,参加节目录制,向全国观众展示晋剧传承的教学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晋中艺校是晋剧人才培养的摇篮,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晋中市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是晋剧传播的重要平台,而名家名角是晋剧舞台的旗帜和标杆,激励后来者学习技艺,崇尚精神,守正创新,传承晋剧,并发扬光大。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