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市场永远在戏曲人手里
 戏曲的市场永远在戏曲人手里
2024-06-16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沈勇

戏曲的不景气、市场的萎缩是个事实,造成戏曲退出主流传播渠道的客观原因有很多,这也成为了戏曲人“抱怨”的理由。

其实戏曲不能只是“悲壮”,也不能只讲“抱团取暖”,我们必须要自觉探寻戏曲当代化的可能性。戏曲的市场,永远把握在戏曲人手里。 

图片
扬剧《郑板桥》

戏曲市场在哪里

近期小百花的演出市场很火。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6月已完成商业演出54场,驻场演出27场(不包括《新龙门客栈》),共计81场演出,演出收入1200万。

市场火热的背后,个人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而成为必然。

今年是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发表十周年,十年来“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时代的新风尚、新气象,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以“新国潮”“新国风”的样貌与新生代的价值观相融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逐步成为一种时尚与自觉,这既是文化人的努力成果,也是时代大势所趋。

图片
梨园戏《御碑亭》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传播方式让戏曲演员火爆出圈,大量新观众和百万级流量涌入传统戏曲市场,令戏曲重新成为市场“宠儿”。其实仔细分析这种“出圈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时代、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认识新传播媒介与粉丝经济、认识戏曲发展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首先,戏曲出圈是一种意外,而这种“出圈”并没有带火戏曲本身。

以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真正出圈源自一场抖音直播,戏借着“转圈”火了,“君霄组合”的CP又借着这部戏“出圈”了。因为虽然有大量的新观众因为“君霄”走进剧场,但是,他们只是来看“君霄”的,真正与戏的关联度并不大。

以在杭州同期展演的越剧为例,票务网站上演的有5部其他剧团的越剧,仍然是问津者少、市场冷清。放眼全国大的演出市场,北京、上海、福建、广州等越剧依然是透着一股冷寂。

其次,以往我们是因为演员塑造的角色而爱上演员,现在是因为爱而爱上她的一切。陈丽君的火,最初是因为她以女性饰演男性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性别感所带来的魅力,这与艺术无关、与越剧无关、与女小生也无关,只是与这个人有关。

应该说“君霄”的火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出圈”的可能,看到了粉丝经济的力量,看到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成功,更看到了戏曲在时代、在年轻人眼里的价值与意义。

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的是因为塑造的角色而爱上演员的戏迷,我们需要建构的是一个全新的、良性的、可持续的戏曲演艺生态。  

图片
锡剧《玉蜻蜓》

开拓新的戏曲市场的“要与不要”

(1)要大众化不要神圣化:

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紧随时代,必须满足当下人民大众的情感与审美需求。

戏曲艺术成果的最高凝结方式,历来是拔尖的演员,这是世俗文化的生命化和人格化。

传统戏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娱乐的选择之一,戏曲的娱乐功能(而非启蒙教育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为此,要不断强化演员的宣传与大众形象的打造,强化戏曲的“技艺同赏”“游戏精神”,回归戏曲的传统美学精神,发挥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识地引领大众审美和时代价值,重构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2)要强化剧场化不要过度竖屏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友与粉丝作为有条件表达自我意识与认知的观屏“新式观众”。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过度竖屏化传播呈现出了更多的碎片化特点,要清晰看到戏曲在移动社交媒体的成功。

我们知道,“示现”型的舞台传播才是戏曲之本,而一切“再现”或者“机械/电子”的媒介传播只能是手段。戏曲作为活人扮演给活人看的即时传播、反馈的舞台艺术,其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与即时性。

图片
粤剧《马前覆水》

戏曲因“诗性精神”生发出来的独特的“虚拟”与“假定”的特点,更是只有在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在场”,共同拥有一个现实的时空环境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近几年人工智能强势发展并“入侵”多个行业。但如果真实舞台被屏幕所取代,这样的“场”与“在场”均将不复存在,戏曲最有魅力、最本源的“剧场性”将被彻底地解构,戏曲最终将失去其最为本真的面貌。 

要放眼培养未来的戏曲观众

不要只盯着眼下的青年观众

每每说起当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市场拓展,我们习惯性的一句话是“要争取青年观众”。

我们现在吸引年轻人,用的是他们喜欢的方式“迎合”还是“引导”?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的记忆里只有“口袋精灵”“龙珠”,没有“贾宝玉”与“梁山伯”。

与其每天说要吸引年轻观众而不得,不如真的去做一些争取未来戏曲观众的事。如: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紧接着中宣部也有了关于推动“戏曲进校园”的行动。

戏曲进校园是一次播种,是一次把中华传统文化戏曲最美的、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小朋友,把“美”的种子种在小朋友心田的机会;

戏曲进校园更是对戏曲未来的一次努力,是让小朋友按照他们的方式接受戏曲、了解戏曲,从而为他们今后可能成为戏曲观众的一次努力。

图片
豫剧《南华经》

我一直以为,戏曲的时代化、精品化、大众化与市场化是紧密关联的。

戏曲的发展一定是时代发展驱动下的自我革新与发展,戏曲的市场也一定是在精品化创作与大众化追求中才能拓展的,戏曲审美个性发挥得越鲜明,将戏曲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以及新媒体传播结合得越自然,戏曲未来发展的空间将越大。

只要戏曲人不放弃,谁也无法把我们的戏曲文化剥夺。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教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