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念中展现“苏三”的性格特征
 在唱念中展现“苏三”的性格特征
2024-10-08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李海光
晋剧《苏三起解》剧照。资料图

戏剧的劝世功能是在讲述人物故事中完成的,所讲故事承载在角色身上,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有喜而不喜的是冷酷,遇怒而不怒者是麻木,见哀而不哀者是无情,得乐而不乐者是无趣。遇事所反映出来的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判定人物个性特征的有力证据。

演员扮演角色理应从人物的个性特征入手,在唱念做打中再现其个性。找准人物个性特征,在表演中着力从其个性入手,把握唱腔、道白、动作、表情、神态,才能准确地完成人物的塑造,讲好故事,感染观众,劝世育人。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二级演员王萍在晋剧《苏三起解》中对苏三个性的塑造为例,探讨怎样以唱、念展示人物个性特征。

一、苏三的个性特征

我们从《苏三起解》一折中可以对苏三的个性特征得出相应的观点。故事中的苏三爱憎分明,坚韧不拔,刚柔相济,洁身自好,是封建社会难能可贵的好女子。

1.爱憎分明。苏三对父母、情郎、义父爱得深沉,对姨娘、老鸨、皮氏、沈燕林、县太爷恨之入骨。

她向老伯倾诉,“我本是良家女,亲父曾为官,”双亲染病命断,年幼失亲。在她心里,家庭是“良家”,双亲命断,实属“不幸”。就连“千里投亲姨娘”也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对亲情的爱的原因。

苏三对王公子爱得专注,“见公子人品好牵动情弦,托终身与公子鱼水相恋,”成为有情人,折射出的是对公子的爱意。特别是王公子被“赶出外边”“破庙中暂把身安”时,苏三的爱升级,“我二人抱头痛哭,赐公子百两银暂且饱暖,”“助公子赴京都把丹桂攀。”为让公子专心赶考,“挥剪刀断青丝送君前”,以期“见发如苏三。”分别后一直高楼眺望,“盼郎锦衣回。”死到临头仍然惦记三郎哥哥,跪求传言,“来世缔结再生缘。”

苏三对义父崇公道敬爱有加。老伯欲认女儿,苏三“心热肺暖”,喜在眉间。重浴天伦之欢的时候,苏三不是怕自己将要“人头落地”,而是怕使爹爹认女一场空。最终悲被喜冲淡,“幸喜得今日把爹爹认。”

苏三对姨娘等人愤恨不已。“恨姨娘贪钱财将我诓骗,卖京地入烟花。”老鸨儿不仅“常打骂,百般摧残,”而且诡计多端,又将苏三卖与为富不仁的沈燕林,被拐到洪洞。沈妻皮氏饭里下毒欲害死苏三,被贪吃的贼子误食而死,却栽赃苏三,行贿草菅人命的县太爷,屈打成招,判了死罪。所有这些人,都是苏三蒙冤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便是姨娘。苏三在讲述这些人的过程中,所用之词句充满了愤怒与憎恨。

2.坚韧不拔。父母丧命后“千里投亲”是坚韧,“虽落风尘污垢不染,”隐忍了“百般摧残”是坚韧,赐银助公子饱暖并赶考是坚韧,“挥剪刀断青丝送君前”是坚韧,“誓不与贼结亲眷,空守清贫保身全”更是坚韧性格的最佳体现。断头前与郎传言是坚韧,死囚牢身藏申冤大状是坚韧,怀疑重审是“难过鬼门关”,仍求爹爹递申冤状是坚韧。凡此种种,都是坚韧不拔性格的表露。

3.洁身自好。苏三被逼入烟花,仍然“污垢不染”,因而遭到老鸨的百般摧残。见到人品好的公子才“鱼水相恋”。被拐到洪洞后,“誓不与贼结亲眷,空守清贫保身全”甚至饭都“难下咽”,“至死不忘王公子,今世不能拜花堂,来世定要入洞房。”所有这一系列的情节,都在证明苏三是个洁身自好的女贤者。

4.刚柔相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苏三,被天灾人祸所重伤。正是由于她的刚柔相济,才得以死里逃生。刚的一面表现在年幼丧亲后敢于千里投亲,死囚牢里仍然与死神抗争,得藏申冤大状。起解途中择机倾诉冤屈,拜认义父设法递状。这些都为她的死而复生打下了刚性基础。柔的一面表现在为人品好而身无分文的王公子赐银赠发,激励他攀丹桂、锦衣回。对“下看”自己的解差,苏三细雨润物,倾诉冤情,终于得到老伯的同情,收为义女。特别是说出“烟花院是风流陷阱男儿的泥潭,”劝诫天下男人莫入,更使她的柔情万种呼之欲出。

晋剧《苏三起解》剧照。资料图

二、在唱念中立体展现人物个性

如何在角色塑造中阐释苏三的性格特征呢?演员有必要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借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唱念做中立体展现。

1.唱腔表达愤怒憎恨。

晋剧《苏三起解》的剧情是通过角色的大段唱词推进的。苏三向崇公道诉说委屈是全剧的核心唱段。首句“玉堂春未开言泪流满面”中的“玉堂春”三字中间运用拖腔表达了内心的万般无奈。“满面”用二音板式,反映出她欲诉之委屈、冤屈的深重,之后用平板四不象交代事情起因。“日夜心酸”句利用拖腔,达到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恨姨娘”句,把恨姨娘当做全句重点,全剧重点,用平板上句帽子,延长了恨的心声的表达时长,表达了对有着血亲关系却残酷害人的姨娘的无限愤恨。俗话“姨姨怀里闻娘气,”说的是姨娘面前能够得到母亲般的呵护。戏剧性的是,苏三千里投亲的姨娘,正是她被冤判死刑的始作俑者,是苏三之苦的源头。亲人做仇人,苏三之苦更苦,苏三之冤更冤,苏三之恨更恨。

末句“烟花院是风流陷阱男儿的泥潭,”既是对男人的劝诫,更表达了苏三对男人的同情、怜惜,特别是从深层次反映出烟花院的可恶,苏三对它恨不得欲碎之而后快。演唱由二性转流水,“泥潭”一词拔嘹子,拖长音,有力地表达了苏三的怒火万丈、恨火万丈。

2.唱腔表现喜乐。

“见公子人品好牵动情弦,托终身与公子鱼水相恋”,用二性中的垛板式,轻声细语的腔调,进入了美好甜蜜的回忆中,在“送公子登鹏程他把奴恋”之后,用改革后的夹板,清唱与伴奏唱交替运用,唱出了恋人的亲热,充满了热情、恋情,情深意切,喜乐共享。特别是“青丝送君前”的“送君前”三个字,情切切,意切切。“盼郎锦衣回”的“回”字哭腔相谐,起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苏三盼情郎的艺术效果。同样在“受刑不住画押进了监”等多个唱句中,运用哭腔表达心哀,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演出中常能见到观众拭泪的回应。

晋剧《苏三起解》剧照。资料图

3.念白推进剧情,展示人物性格。

苏三三次呼“苦啊”,演员的表演三次腔调不同,第一次是起解前的“苦——啊……”重点在啊字上,一声的“苦啊”,把苏三的失亲苦、受刑苦、囚禁苦、冤屈苦、失望苦、无助苦、思念苦集中展现出来,是苏三千难万苦的集中发泄。

第二次是被解差“下看”误解时的“苦—啊……”集中反映被冤之苦,声腔中充满了委屈。

第三次是老伯明白了苏三蒙冤后的“苦——啊——”是苏三自从遭受不白之冤后首次被人理解冤情时的情绪宣泄。

三次呼苦,三次心情不同,次次腔调有异,把苏三的愤恨、怒怨、哀苦、重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次呼苦同样承载着苏三的性格特征,其憎恨、刚柔、自好,浸透在呼苦中。

苏三对崇公道的称呼由解差公公、老伯、爹爹依次升级转变,剧情亦因称呼的不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反映的是角色之间由开始的公差与死囚、押解者与被押解者的工作关系,演变为同行者、讲述者与倾听者的关系,最后变化为同情者与被同情者、长辈与晚辈、父与女的关系。

仅“老伯”的称呼在剧中出现了五次,且每次的念白情绪不一样,腔调有变化。第一次初见老伯,苏三是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参见老伯”,只有“老”是可以直观肯定的,其它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老”的声调较高,其它三个字的声音要有所收敛。第二次叫“老伯”是为诉委屈,心情是自己的委屈不被人理解,心有不甘,呼唤老伯引起注意,听我之诉。第三次是在讲述自己的遭遇过程中,声调较为平静,在平静中一吐为快。第四次呼叫“老伯”是在激动愤怒的诉说中,声腔中既要有对可恨之人的恨,更要有对倾诉对象的敬畏。第五次呼唤“老——伯——”老与伯之间的拖音较长,充满了对老伯的尊敬与感激,表现了苏三对自己的痛苦委屈终于诉之公人的释怀,拉近了与聆听自己诉说冤枉的人的距离。

综上所述,苏三明显的个性特征需要在演员的唱念中着重展现,才能演绎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为观众所认可的人物。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