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多“像蓝天上的阳光 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文艺作品 ——十年中国文艺的发展与成就
 为了更多“像蓝天上的阳光 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文艺作品 ——十年中国文艺的发展与成就
2024-10-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旭光
十年来的文艺创作,在充分承担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值得高度肯定的成就。图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在十年的文艺发展中,具有大众性—人民性的文艺,取得了巨大发展。图为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沈晓明的《金色土地》新近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金奖。
从中华古典文艺中吸收养料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成为近年来文艺创作的一大焦点。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和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十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在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上,不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将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道路,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文艺发展的矛盾,在一系列文艺创作的原则性问题上,找到了解决办法,明确了发展方向,这是值得总结的十年。

十年文艺的建设目标

193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出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这是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化建设的总目的。这个总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新文艺建设不能全盘继承传统文化或者旧文化,必须剔除掉传统文化中封建性质的部分;不能移植西方文艺,应当是在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基础上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文艺;不能简单重复民族民间传统文艺,应当让其有革命的内容。

为实现这个总目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文艺的革命性与社会主义性质,并且在80多年的文艺实践中,将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总目的具体化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而在文艺之中,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和社会主义的内容所构成的新文艺,构成了具体的建设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诸多论述,以“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贯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十年来的文艺建设,坚持、贯彻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十年来的文艺成就,也更接近于实现这一总目的。一些文艺生产中的基本矛盾得到了解决。

十年文艺的创作成就

从文艺民族性的角度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文艺走进来,西方的审美观、艺术观,以及文艺背后的价值观一起走进来,参与到我国的文艺生产中。这就对民族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冲击,需要通过具有民族形式并符合民族民间传统的文艺创作,一方面强调文艺欣赏者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文艺作品,让文艺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参与到中国梦的实现中,为增强文化自信这一国家建设工程作出贡献,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新目标。

为此,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华美学精神的文艺作品,是十年文艺发展最醒目的成就之一。一大批戏剧、舞蹈、影视、美术等领域的艺术家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着力在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既吸收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文艺的百年积累,但又扭转了过去百年文艺创作风格上“厚今薄古”的趋势,在中华古典文艺中吸收养料,在中华民族民间传统中吸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因素,创作出了大批富于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芭蕾舞剧音乐《红楼梦》、电影《长安三万里》和电视剧《琅琊榜》等,音乐中的交响合唱《江城子》、昆曲《临川四梦》等,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文艺的“中国风”和“中国气派”。

在十年的文艺发展中,具有大众性—人民性的文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精品杰作层出不穷。比如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装台》《山海情》、话剧《平凡的世界》、两次全国美术大展油画和中国画的主要获奖作品、民族舞剧《醒狮》、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等。文艺的大众性或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在实践中基本的价值向度与风格;另一方面,文艺的人民性是作为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内容而被强调的,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推动了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之创作。

文艺的大众性—人民性要求文艺在形式上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一些民族民间文艺形式在十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如民间戏曲、民歌、皮影、民间美术、民族舞、民族音乐、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等,无论是从研究与保存的角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持与传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新风格的新作品,如京剧《西安事变》、越剧《新龙门客栈》《山海情深》、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沪剧《敦煌女儿》、陇剧《大禹治水》、评剧《革命家庭》、花灯剧《月照枫林渡》等。

与此同时,文艺的大众性—人民性,在内容上要求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研究现实,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创造出平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将文艺的视角聚集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以及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现实主义在近十年的文艺中一直是主旋律,也获得了新的成就。

文艺的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艺观,在当代,具体体现为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十年来的文艺创作,在充分承担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值得高度肯定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电影、电视、戏剧、美术与音乐作品,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生动而具体的,经得起美学批评的。如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骑兵》、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大江大河》《觉醒年代》、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等,无论从历史表现的纵深感还是现实呈现的宽广度,都堪称立体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十年文艺的创新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艺观的一贯主张。因此,如何既保证文艺的民族性与大众性,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度的作品,又要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艺,是十年中我国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巨大的历史使命之一。

应当说,这也是中国文艺发展不断创新的十年,文艺工作者在新媒介环境和新技术条件下,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新媒介文艺和新样态文艺。诸多现代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到文艺创作领域,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动漫、影像、舞台艺术和音乐、综艺、杂技、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创作出了具备新奇感的艺术;同时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跨媒介创作、融媒体创作,在媒体间进行转换与对话,以大艺术观逐步取代传统的美术观,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发展。

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文艺领域中涌现了一批既传统、又现代,既有新奇感、又有民族意味,既有想像力、又有现实感的视听艺术作品,做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如沉浸式戏剧《新华报童》《三生三世》、杂技剧《天山雪》与《战上海》、奇幻电影《流浪地球》、徐冰的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蔡国强的火药系列艺术作品、胡介鸣和胡为一的装置艺术、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等。

十年来文艺创作的繁荣与成就,还体现在建构起了一套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引下,以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为目标,建构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艺生产机制。这套机制通过主管部门与文化管理机制引导“项目化”创作来引领文艺创作,为文艺创作提供最初的资金投入,从而防止艺术创作完全被市场与资本左右;通过文艺相关行业协会与文联、作协等领导机构,贯彻党的文艺政策,落实创作任务,在市场化的个体创作与企业生产之外提供了一种集体创作的体制保障;通过作品的有组织的社会性展演来实现作品的美育与宣传价值;通过一系列评奖机制和加强文艺评论来实现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通过市场化营销及与院线、场馆、文旅、节庆、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结合,完成了文艺产品的市场化。这套机制真正做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立了文艺的市场化生产与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之间的统一,为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文艺美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

同时,基于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十年来涌现了许多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笋,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文艺活动中“两新”的出现,是新时代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在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的引导下,“两新”为当代文艺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是文艺生产的新力量,也创造出了一些文艺的新样态。

应当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建构与文艺生产新力量、新样态的蓬勃发展,是这十年之所以能创作出一批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既坚守了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了文艺的社会效益,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纵观十年中国文艺的发展,一些横亘近百年的、影响中国文艺发展的大问题得到了时代性的解决——民族文艺与西方文艺的关系问题,传统文艺与现代文艺的关系问题,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文艺的自由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文艺的市场化生产的关系问题,文艺的传统的技术手段与现代科技、现代手段的关系问题,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商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近百年中国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基本问题、方向问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中作出了新探索,取得了新成就、新经验,由此诞生了一批“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优秀文艺作品,回应了时代的需要。

(作者为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