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东一带,有“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台”的说法。为什么有庙就有台?主要是为了酬神娱人,因为在古人看来,戏曲可以愉悦身心,而神仙和人一样,同样也会从戏曲中得到快乐,故而建庙时,就修了戏台,而且戏台一般会朝向大殿,面对神像,方便神仙看戏。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荣后土祠和万荣稷王庙中,就有两座戏台,一座是国内孤例“品”字台,一座集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于一体,在全国十分罕见。
后土祠“品”字戏台
虽然之前采访过,对后土祠有所了解,知道里面有三座呈“品”字排列的古戏台,也看过台上的对联,但没有细细品过。此次再走进后土祠,别有一番体悟。
“品”字戏台,也就是“前一后二”的三座古戏台。
“前一”指前面的过亭台,也叫过路戏台,在后土祠山门的背面。它平时是山门,远望去,恰如城门楼一样,雄伟壮观、安全坚固。台板卸掉,人们就可以直接穿过,初一、十五祭拜十分方便。逢庙会唱戏时,把台板搭上,台上唱戏,台下走人,因此戏台上有副对联可谓形象:“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生旦净丑演员着华服在台上载歌载舞,各行各业行人悠闲地从台下且行且停,让人不禁感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可算是后土祠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也反映出这里不仅是皇家祭祀后土的地方,也是民间各行人士聚居之地。
“后二”指后面的两座戏台,也叫二连戏台,一字排开,屋顶相连,中间为通道,一为道家台,一为佛家台,台前的石柱上各有对联,仔细品味,都颇有禅意。
东面台即道家台,台顶匾上写着“春雪台”,意为演出的剧目皆为雅品。前檐台柱上的对联为“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不管高音低音都非常美妙动人,演员甩出的水袖韵味十足、走出的武步气度不凡。据介绍,后面台柱也有对联,“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虚富贵;洞房花烛男婚女配假姻缘”,只是如今看不见了。其正好与上下场也就是“出将”“入相”门额上的“镜花”“水月”相对应,意为人生在世,这些都是虚假的,不要太深陷其中,应该超脱、豁达一些。
西台是佛家台,正中的匾上写着“歌舞楼”,台柱楹联为“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
“空”和“色”都是佛经用语,指虚和实。“我闻如是”,意为我听说是这样,化用的“如是我闻”。观众看台上装扮靓丽的演员仿佛在看一幅画,同理,演员看观众也好似在看一幅画。“于意云何”你觉得是不是这样?戏台内柱也有一副联,是150多年前知县戴儒珍对前面对联的自我理解:“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而上下场门额上写着“达古”“来今”,连起来表达就是,“古往今来,人生就是一场戏”。
后土祠庙会主要是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尤其是三月十八后土娘娘的诞辰很是热闹。至今,老一辈人回忆起当年唱戏的盛景,仍是津津乐道。三座戏台同时开唱,唱同一台戏,三个不同的剧种。因后土祠位于三省交界处,本地蒲剧在东道主台上唱,西台靠近陕西,唱的是秦腔,过亭台唱豫剧。站在正殿的中轴线上,是可以同时观看三台戏的,这就是“品”字台最初设计的目的,方便站在正殿前看戏。
三场戏同时开演,虽然距离很近,但因为特殊的布局和设计,声音互不影响。哪个台上戏唱得好,观众便涌到哪个台下,台上台下热闹非凡,演到兴起更是通宵达旦。这样演戏和听戏,在全国可算是绝无仅有,形成了独有的后土文化。
稷王庙元代戏台
万荣稷王庙位于太赵村,为纪念稷王而建。以农业为主的万荣,供奉稷王代表了人们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
走进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戏台的背面,看似十分普通,但其与所见其他戏台略有不同。一般戏台都是建在台基上,两侧各有分别上下场的台阶,而这里却是上坡道。
“不分上下台是元代戏台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适应演出需求。蒙古人是马上天下,这样或许是为了骑马方便。”文保员李孝鹏说。
绕行到戏台的前面,便会被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尤其是檐上的木雕十分精美,给戏台更是增添了几分华丽。
庙内的戏台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庙内正殿北墙镶嵌有一块石碑,其上有明确记载,也是戏剧史研究金元杂剧的重要史料。后曾拆毁,现存建筑主要为民国十年(1921年)重建。
戏台精巧,体现了当地的建筑特色。从正面看,戏台面阔三间,木雕技艺极其精湛,从侧面看平面呈凸字形,屋顶集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于一体。李孝鹏介绍,这样构造,戏台内空间大,收音好,台下两侧各埋有大瓮,还带扩音传声的作用。
后来,细看了碑文,才明白这里以前叫舞厅,“今有本村……创建修盖舞厅一座”。此处不称呼戏台,而叫演舞亭,因为这是古时谷神节举行祭祀活动时的演舞场所。
戏台的两侧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教稼得人,解愠阜财,歌实德;庆丰作乐,吹豳饮蜡,乐钧天”,非常值得品味。
第一句好理解,意为教民种田深得人心,解除了人民的忧苦怨恨,丰富了人民的衣食财物,人民由衷歌颂后稷至诚求实、为民造福的伟大功德。
第二句,就多了知识点,“吹豳”,吹豳人的乐歌,意为祈祷丰收。“饮蜡”,蜡读“zha”,古时年终举行的百神祭祀,祭祀后,一家人会欢聚一堂,吃喝佳肴美酒,也就是“饮蜡”。此句意为,臣民一心,举国同庆五谷丰收、美好盛世。
这正和台内写的“阳春”“白雪”相互对应。春天是农业的开始,大雪的时候,人们聚在这里庆丰收。据说,除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人们会来庙里祭拜,以前每年四月十七,村里还有古庙会,以纪念农业始祖后稷。太赵村的古会更是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可谓流传已久。
戏台虽小,却映照着深厚的戏剧历史,以及唱不完的喜怒哀乐;楹联虽短,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及道不尽的人间烟火。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