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山西晋中,每当冬日冷冽的空气中飘来油炸土豆、豆腐、烧肉、丸子的焦香,就知道春节要来了。聪明的山西人擅长把朴素的食材做出百般花样,而在春节,美食就是隆重节日仪式感的具象呈现。
记忆里,老家过年是从小年开始算的。山西人会把过年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腊月二十四,割上对子写绘纸;腊月二十五,擦抹打扫寻笤帚……”而我心中最有年味儿的美食正是这首顺口溜里的下一句——“腊月二十六,黑馍馍白馍馍蒸上一排溜”。
即便时代变迁,年节的菜品越发丰盛,馍也是山西人无法割舍的情怀。小时候,我最喜欢围观馍的“生长”。一大盆面粉在姥姥手中变成面团、变得蓬松,当发出馨香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挑出最白最大的那个咬一大口,任凭热气裹着浓郁的麦香弥漫口腔,勾起黄土高原的生活本味,那些烟火日常里的欢笑喜乐也随之浮现,化作年关的温馨贺礼。
作为面食之都,山西对馍的雕琢远不止于此。仅凭剪刀、梳子、锥子和镊子等家中常见的工具,再来一双巧手,山西人就能把平平无奇的面团子做成承载了民间故事、戏曲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形态各异的艺术品。“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中国人的浪漫。地域文化的基因贯穿于每一个花馍造型中,丰盈着中国人的味蕾,滋养着民族的精神。
闻喜花馍、新绛面塑、平定花馍、定襄面塑……各类花馍闪烁着时代的韶光,推动山西文旅的发展。不知不觉间,花馍工作坊、花馍小镇等花馍主题的新兴业态遍布三晋,花馍文化节、花馍体验馆也让小馒头和老手艺写出大文章、散发新能量。
有馍在的年夜饭,就是家的味道。只要有人念、有人赏,传承就不会断、手艺就不会丢。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