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打金枝》的剧本流变
 晋剧《打金枝》的剧本流变
2015-12-07  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  作者:赵黛明
 

三晋名剧《打金枝》,传唱百余年依然方兴未艾。“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尽的粮”这句民谚,似乎流露着山西人特有的“金枝”情结。

《打金枝》,旧称《满床笏》。叙唐代宗时,汾阳王郭子仪寿诞,众子媳拜寿,唯六媳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席间,郭暧受众兄弟戏谑,怒而回宫与公主争执并动手反目。公主不容,向父王、母后倒舌哭闹。郭子仪闻讯,缚绑郭暧金殿请罪。代宗念及郭家功勋,不但未加治罪,反而废除公主特权,为郭暧加官晋爵。后经母后悉心规劝,小夫妻和好如初。这个洋溢着吉庆和谐氛围的剧目,行当齐全且唱做并重,情节紧凑,音乐迷人,加之场面气派,服饰华丽,好听好看,被誉为晋剧皇冠上的明珠。

《打金枝》故事源头,出自唐代赵璘撰写的一部《因话录》。涉及郭子仪庆寿及“打金枝”情节的古典戏曲剧目,据庄一拂所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载,有清初刊本《十醋记》,《曲考》称:“即为《满床笏》,演唐郭子仪事”。另有王国维《曲录》著录的剧目《庆丰年》,又名《三多记》。清代戏剧家李渔亦著有《满床笏》传奇。李渔曾率领戏班在山西晋南一带活动,教习昆腔。《满床笏》可能由此传来。

“打金枝”故事搬上花部乱弹舞台,始于何年,无以稽考。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所著《支那剧大观》中称,“梆子腔发源于山西”。张庚、郭汉城所著《中国戏曲通史》中说“山陕梆子是泛指山陕交界地的蒲州梆子和同州梆子,这是形成较早的梆子腔剧种。” 据此看来,最早由清代传奇《满床笏》改编演出的梆子戏《满床笏》或《打金枝》,当属蒲州梆子或同州梆子。这两个风格近似且共称山陕梆子的剧种,正是梆子腔系后起之秀晋剧(中路梆子)的母体。晋剧承袭了蒲州梆子衣钵,首先是对其优秀剧目的继承。从现今我们见到的剧本中,可以大体看出晋剧《打金枝》剧本的流变轨迹。

一、 蒲州梆子老本《满床笏》(载《蒲州梆子传统剧目汇编》第九集,临汾地区三晋文化研究会编,1995年)

蒲州梆子老本《满床笏》最早搬演于何时?仅有一则“清同治八年(1870年)蒲州云升班在河津九龙头演出”的舞台题壁可以佐证。蒲州艺人们北上中路传艺,自然带来这本蒲州梆子老戏。从老本《满床笏》中可以明显看出,系由“打金枝”和“御外敌”两部分捏合而成——

“打金枝”部分为文戏。其情节场次为:

“拜祖”:堂侯官万年华为郭府布置寿堂。郭子仪与康氏夫妇在拜寿之前先去祖先堂祭拜。之前郭问康氏“寿诞之日,先拜祖先还是先拜皇恩?”康氏道:“论起国事应先拜皇恩,今日寿诞,祖先为本,还是先拜祖先。”

“拜寿”:众子媳为二老祝寿。公主李金蕊恃势未至,郭暧颜面尽失,气恼回宫。

“打宫”:郭暧与公主争执,掌击公主。郭暧说“你父王江山从何起,全是郭家争来的”时,被郭子仪命人缚绑押下。公主委屈,哭闹回宫。

“倒舌”:父王、国母正在后宫玩棋,公主回宫哭诉,并倒舌“郭家争来江山”之说。唐王更衣临朝,召郭子仪上殿。

“绑子”: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劝慰老臣,反为郭暧晋爵。

“劝宫”:唐王领郭暧回至后宫,与国母沈后相劝公主、驸马,小两口释嫌和好。

以上部分除多出一场“拜祖”外,与现行演出本情节基本相同。剧词全用“衣七”辙,一韵到底,通俗、生动、明快、流畅。大多精妙唱段,一直传唱至今。

“御外敌”部分为武戏。叙番邦安乐王、安乐花兄弟,(应为安禄王、安禄花)为报当年郭子仪杀安禄山之仇,向唐室下达战表。学士李白禀报唐王,唐王急召郭子仪御敌。郭子仪亲率郭暧弟兄及女婿李黑等,出兵征讨。几经厮杀,平叛凯旋。唐王出迎,君臣携手而归。

这一部分武戏与前半部分文戏看似无什关联,不过从中可见唐王关爱大臣,大臣忠心报国,前后互为因果。往一本戏要求演够四个小时,加上这部分武打戏,一则可演够规定时限,二则武行演员有戏可唱,再者观众也乐于观赏文武带打、红火热闹。精明的戏曲艺人,何乐不为。

二、中路梆子老本《满床笏》(载《山西地方戏剧资料·传统剧目汇编·中路梆子》第一集,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主编,1962年)

此本系晋剧《打金枝》的早期剧本。与蒲州梆子老本关目情节相同,但唱词较之丰富。全剧共九场,自拜寿始,至平安禄王终。含拜寿(带拜祖)、打宫、诉宫、绑子、劝宫诸折,之后紧接御敌平乱四场武打戏。出场人物中,郭子仪夫人康氏改称赵氏,郭子仪四子郭怀改称郭晖,安禄山之兄安乐花改称安禄寿,太白学士李改为无名文官。剧本前有编辑小记和角色服饰道具详表,从中可见百年前的一些舞台呈现。丁果仙上一辈艺人们,如“三儿生”孟珍卿(饰郭暧)、“十二红”杜福盛(饰唐代宗)、“盖蒲州”(饰沈后)、“狮子黑”乔国瑞(饰郭子仪)、“抓心旦”黄秃子(饰公主)等,即持此本搬演。

另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晋剧名家乔国瑞(饰郭子仪)、丁果仙(饰唐王)、丁巧云(饰国母)、筱桂桃(饰金枝)、乔金仙(饰国母)等,在胜利及百代唱片公司的录音遗声可知,他们也以此本演唱。

在此之后,全本戏的武打戏部分也在逐渐淘汰。为考虑经济效益,在一般性演出中也会常常省略出场人物众多的“拜寿”一场。“闹宫”、“劝宫”常以单折演出。丁果仙、牛桂英等伶界名流在节庆活动中,为应观众所求,渲染喜庆色彩,也作反串表演。“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饰演小旦金枝女、“晋剧皇后”牛桂英饰演大净郭子仪,一度传为梨园佳话。

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打金枝》

(1)1952年赴京会演本《打金枝》

此本为1952年山西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晋剧演出本,场次为:打宫、闹宫、绑子、劝宫。剧中公主改称唐君蕊。此本删除了“拜祖”、“拜寿”及后半部分的武打戏,保留了《打金枝》全剧的精华,场次精炼,节奏明快。加之丁果仙饰演的唐王,牛桂英饰演的沈后、郭凤英饰演的郭暧、刘仙玲饰演的唐君蕊、王银柱饰演的郭子仪,珠联璧合,深受好评。丁果仙获全国会演一等演员奖并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牛桂英、郭凤英等皆获二、三等奖。演出之后,剧中主要唱段制成唱片发行。

(2)李北辰整理本《打金枝》(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1954年)

场次包括“拜祖”、“拜寿”、“打宫”、“闹宫”、“绑子”、“劝宫”,称之为“山西梆子全部《打金枝》”。剧中操持“拜寿”的堂侯官万年华改称万年红,又增添了一丝喜庆色彩。该整理本尽量保持了传统旧有格局,同时对一些细微之处作了慎重处理。如唐王与郭暧的明场更衣改为后台暗场,再如将郭子仪绑子上场作为第五场单独一场。剧中文武场面之主要部分,均加以注明。剧本之后附有山西梆子与京剧文武场面名称对照表,内容详尽。当年张美琴(饰唐王)、牛桂英(饰皇后)、郭凤英(饰郭暧)、刘仙玲(饰升平公主),曾演出此本。

(3)1955年电影剧本《打金枝》1955年,晋剧《打金枝》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成戏曲艺术片。

《打金枝》搬上银幕,这是山西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山西省文化局组织寒声、张万一、王易风、张焕几位著名戏剧家,对《打金枝》剧本进行了重点加工。此本系据1952年参加全国会演剧本整理改编而来,内容为“玩棋”、“打宫”、“闹宫”、“绑子”、“劝宫”。基本保持了原有框架,因电影时限要求,调整了一些情节和重复唱段。剧情起承转合更显顺畅,人物个性更为鲜明,生活气息也更加浓郁。唱词在原基础上予以修饰润色,更加完美,颇受欢迎。一开场沈后的唱段,加了晋剧特有的〔十三嗨〕“回想起——安禄山起反意,夺万岁锦社稷。多亏了李太白,搬来郭子仪。才斩来安禄山贼的首级,扫平了安史乱保住唐基——老皇兄保立社稷。”此本除做电影剧本外,依据舞台演出要求,稍加调整,即为优秀舞台演出的样板剧本,至今传演。(载《山西地方戏曲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

四、山西省晋剧院演出本

《打金枝》“文化大革命”之后,被长期禁锢的所谓歌颂“帝王将相”的《打金枝》,重见天日。此时,山西省晋剧院对五十年代名家们整理改编的剧本,稍作充实排练公演,迅速流传。剧本除删节第一场“拜寿”中的拜祖情节外,其余内容、场次同李北辰整理本。这个完整的山西省晋剧院演出本,长期以来被华北各地剧团广泛采用,已成定型。(载《山西地方戏曲选》第一集,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五、“综合治理”改编本《打金枝》

1984年,山西省晋剧院依照山西省文化厅对戏曲剧目进行“综合治理”的要求,对传统名剧《打金枝》从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剧本总体架构未变,最后的“劝宫”改为国母与郭夫人“双劝宫”, 郭夫人由老旦改为青衣,唱词由原来的“衣七”辙改为多韵辙新词。表演上新创了“拂尘舞”、“拜寿舞”、“红灯舞”等群舞场面,音乐上扩建为交响式大乐队伴奏。加之服饰、布景、灯光全新制作,富丽堂皇,极具当代时尚气息。虽几番轰动,惜难以流传。(载《温明轩戏曲导演文存》,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

晋剧《打金枝》唱了百余年,改了百余年,千锤百炼,乃成精品。今天,她依然以其独具的吉庆和谐、华丽清新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在城乡广为传唱,令百姓悦目赏心。

文于2012 载于《中国戏剧》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