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祖父梅巧玲在杨三喜的福盛堂开蒙学的就是昆旦,父亲梅兰芳更是善演昆曲剧目,陈德霖、乔慧兰、陈嘉梁、李寿山等都曾教过他昆曲戏。 ” 3月20日,在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2016年全国‘京昆’剧目传承展演”新闻发布会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回忆起了父亲梅兰芳当年学习昆曲的经历。
据介绍,“京昆”不是京剧与昆曲的并称,而是指京剧班中正式接受昆曲训练技法后,由京剧演员演唱的昆曲剧目,这些剧目经过润色,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这种风格既不同于南方仙霓社“传”字辈的南昆,也有别于北方的高阳昆。十九世纪,当京剧艺术还处于孕育期时,京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物程长庚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几百种戏曲剧种中,昆曲是唯一摆脱地方戏色彩,被上流社会认可、珍视,并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程长庚关注于昆曲的优美唱腔、音韵理论,以及其所展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情怀和风神、格调。程长庚煞费苦心地打造了“四箴堂”科班,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了一批年轻学员。程长庚此举影响极其广泛,甚至波及楚系、京派均学、演昆曲,南方昆曲教师纷纷北上传播昆曲。三级韵、身段论等经典表演理论在北方“四箴堂”科班的学员陈德霖、钱金福、陆杏林、李寿山等身上得以延续,也包括在程长庚“三庆班”演戏的谭鑫培、何桂山等,而陈德霖、钱金福又将“京昆”艺术传给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我十岁学戏,父亲给我请的老师都是有昆腔底子的,比如我的开蒙老师王幼卿,他虽然不怎么唱昆曲戏,但身段、眼神均有一套系统的功法,这套功法是当年大老板程长庚从南方请来的昆曲老师传下来的。我的武功老师陶玉芝,是杨小楼先生班里的名武旦,善演昆腔戏。后来,父亲请来朱传茗老师专门教授我昆曲戏——从何处入手教,学哪几出。每次拍曲只要父亲得闲,必亲自到场监督,‘你将来若想唱好京剧,必须先学好昆曲’ 。 ”在梅葆玖的记忆中,父亲对人用“必须”二字的情况很少有,足见其分量之重。对于梅葆玖来说,有个特别的条件就是可以和父亲同台,“在《游园惊梦》中,父亲演杜丽娘,我演小春香,一边演一边看父亲的身段,看他的眼神,他一带我感觉就出来了” 。
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京班的艺术家们还对原有的昆曲戏进行了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陈德霖毅然放弃了《刺虎》中的碎尸表演,复原了费贞娥柔弱女子的形象;谭鑫培也将《宁武关》的跌扑动作全部删除,重在传情;杨小楼《麒麟阁》将五场边均使双锏,改为枪和马鞭,使舞姿更有的放矢;王凤卿减去了《弹词》的抖髯哆嗦,还宫廷乐师李龟年以儒雅面貌等,不胜枚举。这才形成了有别于南昆与北方的高阳昆风格的“京昆”一系。京班的艺术家又以此为基础,丰富到了皮黄的表演艺术中,京剧便应运而生。
“在漫长的学演过程中,父亲对旧有的昆曲也是做过些改革的,对于昆曲的改革父亲是很慎重的、下了大功夫的。 ”梅葆玖说,“我父亲一生演过的昆曲剧目有三十几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游园惊梦》 《刺虎》 《思凡》 《金山寺》 《风筝误》等。他在演唱的字音上,完全没有京剧演员唱昆曲‘敞口儿’的毛病,字韵上巧妙借鉴了《中原音韵》与《顾曲麈谈》 。吴梅先生、曹心泉先生都充分肯定过我父亲的改革。 ”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戏曲传承面临重大挑战,其中“京昆”艺术更是被年轻戏曲演员所忽视,认为单纯学好京剧或昆曲就很了不起了。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吴小如曾大力呼吁抢救“京昆”艺术,并专门撰文谈到:无论南昆还是北昆,现在还都后继有人,唯独“京昆”已经濒临失传,倡导京剧演员学习真正的“京昆”剧目。梅葆玖也希望年轻演员能够潜心学习昆曲的吐字行腔和表演身段,“昆曲的表演程式比京剧更规范,它的演唱、它的板、整个舞台的调度,甚至眼神等都要严格得多。 ”在他的经验来看,一个京剧演员如果不学一些昆曲的话,那他的手眼身法步再想提高就有困难了。“ ‘京昆’艺术凝聚了前辈们的心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能让它中断,也不能让它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渐消失,否则将非常可惜。 ”
记者同时了解到,“2016年全国‘京昆’剧目传承展演”将于4月中旬拉开帷幕。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