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昆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昆曲这一古老的声腔剧种犹如老树开新花又一次的焕发了生机。
2004年,苏昆版全本《长生殿》在海内外上演,引起轰动;2006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存菊堂上演,上、中、下三本分三天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到2011年已经演出了两百场;此外,“青春版”《玉簪记》也闪亮登场,火爆异常。昆曲传承计划,大学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长三角地区每每上演。而原本是戏曲故乡的山西,此种情景便是少之又少,大众的观剧热情只是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地域则大都分布在乡村,而最具有市场优势的城市,看戏、听戏、爱戏者则是寥寥无几,观之痛心。其年龄层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即将会出现一个断层。
上党昆曲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历史阶段:建国前,上党昆曲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留下了丰厚的遗存;抗战前后,一度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演员搬演部分片段,并留下宝贵的录像资料;之后,再度沉寂。目前,仅能看到的就是山西省文化厅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仿古录像《长生殿》中的短短几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剧目的减少。上党昆曲的剧目流传下来的,只有《长生殿》等几出主要的折子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尚有老艺人演出过《长生殿·小宴》等。目前,这些传统剧目几乎已绝迹于舞台。
——演员的减少。到目前为止,会唱上党昆曲的也是一些年逾古稀的老艺人,而年轻的演员们因为市场经济的左右,则多学地方梆子戏,对于高雅脱俗的昆曲则敬而远之。
——观众欣赏习惯不同和层次偏低,导致上党昆曲没有了生存土壤。长期以来,上党地区的观众习惯了高亢激越的戏曲音乐和唱腔,对于婉转细腻的昆曲存在着欣赏习惯上的隔阂。另外,大多数的戏曲观众集中在农村,因为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也影响了当地观众对昆曲的接受和欣赏。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党梆子名家、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张爱珍却力排众难,将上党昆曲挖掘出来,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之上将原本已经在山西绝迹的上党昆曲重新的带到了山西观众的面前,让大家领略到了“百戏之祖”昆曲的悠扬、婉转与艳丽之美。
2009年,张爱珍在太原举办了自己的“上党声腔专场演唱会”。演唱会上,她不但上演了自己的代表作《杀妻》、《两地家书》、《秦香莲》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将还有绝响舞台百年的昆曲时调《踢球》中的四支曲子,以及近20多年来未在舞台上演出的上党昆曲《长生殿·小宴》中的曲目展现在了舞台上,让观众领略到了上党声腔的传承与发展,透过历史让观众看到了上党戏曲声腔丰富之美。
在这次特殊的演唱会中,上党昆曲成为最大的亮点。自1985年,由山西省文化厅对上党昆曲《长生殿》进行仿古录像以后上党昆曲便几乎绝迹于舞台。此次,张爱珍老师的专场演唱会将上党昆曲《长生殿》中《小宴》一折重新带到了观众的面前,不能不说是一次善举,更是一次壮举。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演唱会上还有一段难得的昆曲时调。所谓“昆曲时调”,是清代戏曲“花雅之争”的产物,时称“雅部”的昆曲为了争取更大的观众,从当时流行的花部梆子腔中吸收养分,将花部中的唱腔、剧目移植到昆曲中来,用曲笛伴奏,但演唱曲调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梆子腔、各地民歌、小调的成分,为有别于正昆戏,人称“昆曲时调”。比较流行的昆曲时调有《借靴》、《请医》、《出塞》、《踢球》、《芦林》等。
昆曲时调《踢球》据说来源于山陕梆子,上昆、北昆等昆剧团中都有此剧目,该剧通过剧中人物翠多姣与浪子韩胜五相互踢球,边踢边唱的情节,表达了二人相爱的故事。这里,将《踢球》中的四支曲子录在下面备考:
曲一:我有一匹绸
做双鞋刚刚够
上写着凤阳府钟鼓二楼
楼龙子结彩在梆绣
一对对牡丹花
朵朵大开头
把不上儿花鞋用目关
上的后跟头
曲二:俏冤家进门来
他夸奴的脚儿大
叫丫鬟抬鞋来大街去夸
这一夸那一夸都说奴儿的脚儿大
秋香和腊梅
海棠和菊花
四个人儿抬鞋用目观
活活压死他
曲三:你是哪
张大哥李二哥
家住哪州哪县哪府做什么的
你家住
南北二京
曲四:苏松常镇
庐凤淮阳
徽宁池泰
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四川湖北江西湖南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
宁夏青海甘肃贵州
新疆西藏阿拉上海天津
关外口外陕西
到此作甚的
张爱珍所演唱的昆曲虽然是经过重新编排的曲子,但基本的曲调、旋律还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古录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基本上还原了昆曲在上党昆曲的原貌,是十分珍贵的。
《小宴》一折中的【泣颜回】是昆曲《长生殿》中的名曲。所不同的是,上党昆曲中的【泣颜回】在继承传统昆曲宛转悠扬的曲调上还曾加了上党地区声腔所特有的高亢明亮的特点,更加将昆曲的古韵悠长演绎到了极致。第一支【泣颜回】(携手向花间一曲)表现的是杨贵妃与唐明皇同游御花园的情景,在昆曲《长生殿》中这是一折生旦同演的曲子,但在张爱珍的这次演唱中却将此改为一人独唱,虽不能将上党昆曲的古貌完整的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她嘹亮婉转的嗓音却可以看到杨贵妃内心的优雅与娴淡,传统昆曲相比更是增添了一种磅礴大气之美。
2011年秋天,笔者曾拜访过张爱珍老师,与她探讨上党昆曲。在采访中,张老师说,严格意义上说在上党昆曲绝迹于舞台的时间里,它一直存在于上党梆子当中,虽然没有独立的表演呈现,但是它已经融入了上党梆子的声腔系统之中,许多上党梆子的声腔和曲调都是由昆曲演化甚至是直接借用来的,就是最好的证明。至今,在一些以表情为主的剧目中配曲仍多用昆曲曲调,如张爱珍的代表作《两地家书》(上党梆子《两地家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演,敷衍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在开篇的一段唱腔中用的就是昆曲曲调。再如,上党梆子《钗头凤》在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的唱段的时候也多用昆曲曲调。
张老师在谈到她第一次接触到昆曲时的情景就是在排演上党梆子《两地家书》时,她说当时开篇就是要设计一段表现卓文君千里思夫的相思之情,当时的配曲老师为她设计了一段婉转悠扬的唱腔,她一听便迷住了,她跟配曲老师说要表达此情此景非昆曲莫属。
在上党梆子的声腔中,昆腔是占头一位的,但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无人传承等等因素,在当代上党昆曲便消失于舞台,但是它却是上党梆子的精华所在。由《两地家书》开始,张爱珍便迷上了这悠扬的曲调。为此,她曾专程赴上海去向昆曲名家张静娴老师学艺。她选择了上党昆曲《长生殿》作为突破口。因为上党昆曲只有《长生殿》留下了仿古录像,而恢复上党昆曲的演出则是对上党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之举。
在这里,辑录一段我们在采访张爱珍老师的过程中得知的一场特殊戏曲活动,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同时作为资料备考。
昆剧的优雅与上党梆子的不羁在千年古戏台上相遇
2009年,上海昆剧团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共同举办了“昆梆一家亲”活动。活动将原汁原味的昆曲带到了山西人民的面前。“昆梆一家亲”将悠扬婉转的昆曲和高亢激昂的上榜梆子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一座已有800余年历史的金代戏台上同时唱响。作为历史悠久的隔世遗音与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其自身的柔美唱腔与精致表演让上党观众体会到了戏曲的另一种韵味与古韵。
在活跃着56个剧种的戏曲海洋,在有着800余年历史的金代戏台上演绎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和慷慨激昂的上党梆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南北戏曲跨越地域和时空的对话,更是昆曲在戏曲之乡山西获得重生的开始。
如今,以上党昆曲艺术家张爱珍等为代表的一批热爱上党昆曲的人士正在积极致力于恢复上党昆曲的演出。相信,随着剧本整理、新创剧目、复排旧剧、培养观众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古老的昆曲艺术一定会在山西恢复生机与活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