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观看了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由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移植演出的《两狼山上》,该剧由陈涌泉编剧,张向东导演,描写了宋代名将杨业被辽军围困两狼山,身陷绝境,宁死不降,战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的故事。
长治戏曲剧种繁多,历史悠久,上党落子就是其中很繁荣的一个剧种,是国家级非遗传统戏曲项目,曾一度被称为是山西“四大梆子”之外的第五大地方戏,盛极一时。近几年,上党落子仍然演出频繁,佳作频出,观看该剧,让我很有感触。
首先,该剧所呈现的剧团阵容非常好,整体都很年轻,舞台呈现很整齐,全剧呈现的演员也很多,群众演员们整齐划一,让人看到上党落子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叫人欣慰。剧中主人公杨继业的扮演者,戏份很重,唱腔表演都很规范,完成的很好。在此也提两个建议,一是内心应该更加充实,情感再具体化而不要脸谱化,当然这也有剧本的影响和局限,但唱到抒情时,一定要有自己心中所想,根据唱词要有自己演绎人物时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感情充实起来再唱,外在的表现也就会因为内心的充实而显得生动了,会更有内在,更能打动人。二是全剧后半部分,在表演方面还要在体现杨业苦力战到最后的疲惫、饥饿寒冷交加的身体状态的表现方面进行注意,因为现在这里演出的杨业和出征前斗志昂扬的杨业没什么两样,还是挺直的腰板,这与情境和情节的发展要求是不相符的。另外想特别的给杨六郎的扮演者点个赞,短短的几句唱很有张力和内心,很勾人。该剧的舞美我也很喜欢,简洁大气,舞台既饱满而又不失空旷,戏曲舞台的自身审美属性很好的凸显,恰到好处。
杨业和潘美是历史确有其人,而加个继、加个美则是虚构的人物,杨继业和潘仁美和原名的区别就是以虚构、演义而存在的,这个剧移植自河南的剧作家陈涌泉所写的剧本,原剧本就是潘美和杨业,因为是按照历史真实背景写的,这也是该剧和戏曲传统剧目《李陵碑》的区别所在,但该剧应该是剧团自己把杨业改成杨继业了,而潘美还是潘美,不统一,应该还是叫杨业为准。其实戏曲传统剧目《李陵碑》就是讲类似的这个故事的,不过虚构和演义的成分大一些,其中潘仁美成了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战死的首要始作俑者,给观众鲜明的展示了忠臣和奸佞的形象,很受观众的欢迎,很多剧种都在演出。目前这个《两狼山上》,更加贴近历史史实,但文学上不如传统剧本精彩,思想方面也突破不大,对杨业的塑造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比如第一场的杨业就透露出了对朝廷的不满,在传统剧目中杨继业虽然遭受到宋朝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是贯穿始终的,现在该戏里这个杨业忠于朝廷成了表里不一、以彪榜青史为目的了,成了为了显示对朝廷的忠诚而忠诚,这些思想都是剧中的主人公唱念出来的,最后更是把自己要青史留名之类的思想活动演唱出来了,把其所作所为都写成了为给自己青史留名的行为了。
该剧与传统戏中反差最大的就是对潘仁美即该剧的潘美的形象问题,在人的印象中,凡是知道点杨家将故事的人都会知道,潘仁美是陷害杨家的大奸臣,潘仁美一直对七郎打死他的儿子潘豹耿耿于怀,于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要报仇雪恨。然该剧是以潘美的史实形象塑造的,这部戏的潘美脸谱微微泛红,或有待商榷。虽然这部戏潘美不是首恶,害死杨家这么多人负主要责任的是王亻先,但潘美也负受奸人蒙蔽的责任。而且不论潘美还是潘仁美,都在观众心中是有根深蒂固般印象的奸臣形象,就像陈世美一样,俨然成了一种符号。
另外剧中以人演马,并没有演出来新意,当时看的时候一直以为这个马要说话,要唱,但只是演员做了点动作,从推动剧情来说和马鞭般的道具没什么区别,或者可以让这个人演马再大胆一些,不然则有点多此一举了。另外杨业与马的剧情设置也欠如人意,在被困两狼山上,为了给士兵充饥解渴杀光了战马的情况下,士兵唯独没有杀杨业的青鬃马,但青鬃马一直表达希望杨业能够把自己杀掉以供士兵充饥解渴,在如此危机紧迫的情况下,杨业还是以与青鬃马的感情为由不忍下手,最后青鬃马自己碰死,打了一段抒情牌,对于在此生死攸关、自身难保的情境之下,这段戏显得十分违和,而且阐述的并不感人,反而让杨业显得有点妇人之仁、略搞特权、不稳军心、不顾大局。该剧的时间也长了一些,总之,剧本可能还不是很成功,舞台呈现的方式方法也有待商榷,音乐气氛烘托作用也较为乏力,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剧团的阵容和演员了。
观看该剧,最大的感触就是可喜上党落子有这么一支年轻整齐规范的演员队伍,与院团负责同志聊天又得知长治市相关部门对戏曲艺术十分重视,对院团的支持力度很大,加之在上党落子从业者们的努力拼搏下,由此可以憧憬,上党落子艺术的明天定是美好的。
作者:王嘉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