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摇身一变成为娇羞的“杜丽娘”,一曲《惊梦》惊艳全场。正当众人陶醉于昆曲艺术大师蔡正仁“太真太像”的表演时,“昆三班”优秀青年演员黎安一袭红装登台,将闺门旦演绎得丝丝入扣。
2月28日晚,作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上海昆剧团建团40周年系列演出的压轴大戏,明星反串版《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开演,别有韵味的男版“杜丽娘”和女版“柳梦梅”,让戏迷如痴如醉,场内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反串戏带来的不仅是喜感和笑点,更多的是艺术家独特的另一面——无论是谁,登了台,他们便是剧中人。”“功夫之深,艺术之精,每位演员的演绎震撼全场,让我们对昆曲更加‘疯魔’。”……观众情真意切的评价,为上昆40周年团庆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明媚春光暖,向阳花木繁。连续6天,集结了全国八大昆曲院团、荟萃了海内外艺术佳作的上海大剧院里好戏不断,满台生辉,观众踊跃,一票难求。“五场团庆演出收获150万元票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感慨地说,“数字也许不算大,但在以前可是我们要熬几年才能达到的票房数额呀!”
回眸四十载寒暑,上昆人可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换来今日兰苑“春色如许”。近年来,昆曲艺术在党和政府扶持下华丽转身,依靠上海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团一策”激发的活力,古老剧种迎来姹紫嫣红的美好时光。
坐落在上海绍兴路9号的上海昆剧团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诞生于1961年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建团伊始,剧团演的第一台大戏便是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誉的《十五贯》。“记得在市中心大众剧院演出时,排队买票的观众绕着剧院整整三圈。”作为《十五贯》的领衔主演之一,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感慨当年的盛况,“当时观众多年没看这些老戏了,一个个如饥似渴。演了一个半月,天天座无虚席,那时的我们无不以身为昆曲演员而自豪。”
让上昆人记忆犹新的是,1986年,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同年,上海昆剧团应邀进京汇报演出,20天内演了17场,场场爆满。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先生用4个“第一流”盛赞上昆——第一流剧团、第一流演员、第一流剧目、第一流演出。翌年,计镇华、华文漪、蔡正仁、岳美缇与王芝泉同时在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摘梅”,谱写了“五朵梅花盛开在一个剧团”的传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昆曲逐渐门庭冷落,最惨淡的时候,台上有数十名昆曲演员,但台下观众寥寥无几。“无论昆曲有多精美典雅,我们就是求爷爷告奶奶,也拉不来多少观众。”计镇华回忆这些时犹感无奈,“就像戏里唱的那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然而,即使前路坎坷,上昆人也从未想过放弃。昆曲艺术家岳美缇在自传《我,一个孤独的女小生》中写道:“多少年来,我走的路是曲折而艰难的,它时宽时窄。我拼命地寻觅,那时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一生刻骨铭心。”那时,挂在上昆人嘴边的,是一句“耐寂寞,忍清贫”。
知道脚下的路艰难,所以不敢停歇。1998年,上昆人迈开了寻找年轻观众的第一步,主动将昆曲送进校园、社区和基层。一场场讲座、导赏全方位地展示着昆曲艺术的魅力。如今,上昆每年有100多场进校园、社区活动,昆曲《三打白骨精》还在上海市金山区校园内一个月连演百场。20年锲而不舍的市场培育,将昆曲从“进入博物馆”的边缘拉了回来。上世纪末,《司马相如》《婉容》《夕鹤》相继问世;进入新千年,《班昭》成为上昆第一部获得大满贯的经典作品。据悉,建团以来,上昆抢救、整理演出了近300出精品传统折子戏和近60部整本大戏。2016年,在汤显祖诞辰600周年之际,上昆成功推出了“临川四梦”,成为全国鲜见的能将“临川四梦”完整呈现于舞台的昆剧团。2017年,上昆又复排了目前舞台上最完整的全本《长生殿》,在全国巡演20场,吸引观众2.8万人次。连续5年,上昆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屡创新高,这两项数据在2017年分别是5年前的2.6倍和5.5倍。
以戏推人,以戏育人,剧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并举是上昆40年来贯穿始终的两条主线。谷好好说:“上昆始终坚持的人才发展方针,就是‘照顾好昨天的台柱子、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子、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子’,从而使昆曲艺术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如今的上昆已形成“五班三代、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文武兼备”的格局。老艺术家们风采依旧,一面登台示范演出,一面对年轻演员传帮带;中青年演员不负老一辈所望,正成为舞台的中流砥柱;对“昆四班”“昆五班”这批刚从戏校毕业的青年人,上昆适时推出‘学馆制’,以学演结合的方式,悉心呵护他们茁壮成长。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所说,当戏曲仅靠一两个角儿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以及整个艺术呈现可能会受到局限。当上海昆剧团以齐整的阵容、突出的实力打造每一个剧目时,其艺术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这段时间,上昆很忙——忙着接连不断的海内外商演,更忙着《浣纱记》《琵琶记》《牧羊记》等经典剧目的新一轮打造。“有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展示平台,上昆人更应懂得珍惜,应更好地传承昆曲艺术和打造舞台精品。”谷好好说,“如今每年280多场演出,80%的观众在40岁以下。展望下一个40年,我们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古老昆曲再创辉煌。”
今日之上海,有3岁小孩成为“昆虫”的佳话;已有10年历史的“昆曲follow me”课堂,备受年轻白领喜爱,网上报名一经开通,名额瞬间就被抢空了。从曾经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到如今一票难求,从当年台下满眼白发苍苍到如今拥有年轻的观众群,上昆人齐心协力让昆曲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