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敬老人,眉户暖重阳
 戏曲敬老人,眉户暖重阳
2018-11-08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刘晓会

10月15日,我跟随临汾市眉户剧团走进河津市高家湾养老院,走进养老院我首先看到的是搭建于东北角的舞台,舞台是临时搭建的,但很有戏台的感觉,舞台队早早就搭好了需要的布景,正在做最后的检查工作。没做过多停留,我跟着青年演员王倩走进了后台化妆间,相较于舞台前的“冷清”,后台就显得热闹许多,演员们陆续走进后台,主演早早开始化妆,配角也根据自己的上场时间早做准备,屋子瞬间挤满了人,这次后台还属于大一些,平时下乡后台就在舞台后边,放不下这么多人,有些人就在舞台外面化妆。打底色、描红、描黑、定妆、再描红描黑、包头,一项项在我看来十分陌生的程序,他们却是十分娴熟,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化好妆的演员会开嗓或者练功,即使龙套们也会在一起演练他们出场的动作。此外,演员们也会互相交流心得体会,琢磨人物内心。

19:15演出正式开始,我发现下边的观众比预计的多得多,现场摆放的板凳座无虚席,还有许多老人自带马扎,有些没带马扎也没凳子的观众,就站在周围或坐在乐队周边的台子上,这些观众年龄都在四十到九十岁之间,也有一些年轻的脸庞,虽然只是少数,但据他们自述,他们很是热爱戏曲,是资深戏迷。演出中间,观众们不断为演员鼓掌叫好,演员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为他们献上一出精彩大戏,演出结束后观众都恋恋不舍,相遇明天上午早早来。第二天上午更是演出老人们爱看的古装戏,热闹非凡,晚上演出的《父亲》,以其感人至深的父爱和潘国梁等人的精彩演出,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不止听到一位观众说他就爱听眉户团唱,唱的好听,而且人家的戏演的也好,很真实感人。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演出,第三天就是农历九月九,即重阳佳节,这两日河津刮起了大风,这场风让人虽处九月,却有入冬之感,本以为观众总会有所减少,然而我还是低估了他们对于戏曲的热爱,台上戏照演不误,台下观众没有一个提前离场的,一位位正襟危坐,眼中只有台上的戏曲,我在当时写下这样一条朋友圈“寒风虽冷,众人心热”。在那一刻,我有些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热爱我们的戏曲,因为这是内心向往、热爱与自己一生相伴的戏曲。所以在最后一晚的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迟迟不肯离去,走进后台和自己喜爱的演员合影留念。

以前在校园里的我时常会想,戏曲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戏曲的存在究竟还有没有必要?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保护、传承、创新戏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戏曲又究竟该如何发展?直到我走出校园,走进剧院,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我才发现自己错了,戏曲有着广阔的市场——农村。在农村,有许许多多热爱戏曲的群众,他们无畏寒风、无畏烈日,无畏一切外在因素,只为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因为有这么多热爱戏曲的观众,所以演员们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戏曲事业,而这种热情总会受到戏迷的认可,戏迷和演员的双向互动,让戏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季国平先生说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的确,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经走过几百个春秋,对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地方乱弹兴起,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适应社会。同时,戏曲也不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从“娱神”到“娱人”,为辛苦劳动的普通大众带来欢乐,内在蕴含的人伦道德也达到教化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刻,它还可以为政治服务,起到维持稳定的功能。

既然戏曲如此重要,那么究竟要如何发展我们的戏曲,一方面国家在不断提出保护政策,如非遗、艺术基金、进校园、下乡村等;另一方面戏曲院团也在努力排演新戏,改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但要想真正的实现发展戏曲,需要建立有活力的戏曲生态机制,即让戏曲从业者与戏曲教育、戏曲表演团体和戏曲受众之间建立联系,让戏曲能够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讲好我们新时代的故事。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