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大戏台》拍摄看外景灯光的运用
2014-01-26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郭本禄文于2004年
《走进大戏台》栏目开办两年多来,前后录制了一百多期节目,深受广大戏迷朋友的喜爱。每次在外景地的录制现场,气氛之热烈,场面之壮观,出乎我们的意料。如在清徐县北录树村的录制现场,人山人海,能容纳五、六千人的小广场内拥挤了两、三万人。因场面拥挤,一度发生混乱,不得不中断演出,请了保安来维持秩序,才得以恢复演出。在平遥县的古县衙录制现场,戏迷朋友冒雨观看节目,特别令人感动。在太原市湖滨广场,漫天的大雪,寒风刺骨,但戏迷朋友们仍是人头攒动,场面沸腾。由此可见山西是我国戏曲大省的美誉名不虚传。逢年过节,茶余饭后,几乎人人都会哼一段梆子腔,《走进大戏台》节目正是在此背景下生逢其时、顺乎民意而迅速享誉三晋内外。
作为电视灯光工作者,我们长期担负着从事山西电视台室内外大型节目的灯光设计任务。作为一档戏曲综艺类节目,《走进大戏台》在录制地点、方位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在外景地拍摄,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大家知道,在外景拍摄,受天气情况、光线条件的影响很大,更困难的是现场的光线条件与摄录机器的光比宽容度矛盾的处理手段。根据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出使用三台外景镝灯来调整现场光线的光比,以使光线条件适合摄录机器对光比的要求。“光比”是被拍摄物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的明暗之比,光比的大小取决于摄录机器的性能,当前我们通常使用机器的光比宽容度一般在3:1—4:1左右,光比太大摄录机器会出现限幅现象,破坏画面的美感,光比太小,画面平淡,没有明暗对比。我们在外景现场灯光的运用正是为了满足摄录机器的要求,保证录制的电视画面既有丰富的前后层次,又有较强的视觉美感。为此,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
一、选择适宜的外景拍摄时间
根据经验,外景拍摄的时间选在上午的8:30—10:30,下午的3:00—5:00为宜。这一时段内,太阳光线色温变化较小,也由于阳光在该时段内穿越大气层的行程较长,光线被大气层中漂浮的细微颗粒和水蒸气等物质不断地折射和反射,在天空中形成较为明亮的散射光,因此,光比的控制比较方便。从电视录制的画面来看,是较为理想的光线。
二、选择适位拍摄的舞台
舞台方向的选择应当以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为前提。大家知道,灯光再强,也不过区区2KW—3KW的功率,根本无法与太阳的光线来相比。实际上,灯光在外景录制现场的操作是起辅助调整光比的作用。第一,天气条件,录制时间的早晚,舞台场地的大小等因素,决定着外景灯光的投光位置、投光角度和投光的方向,这关系到录制电视画面的层次感和清析度。比如我们在祁县(2001年10月5日)明清一条街录制的第28期《走进大戏台》节目,录制的时间定于下午3:00开始,5:00结束。经我们前期考察现场的环境,街道为东西方向,并不很宽,大约只有10米宽,街道中部有一十字路口,这里相对宽一些,我们决定把舞台搭建在这里,并建议舞台坐西面东,因为此时是仲秋季节,在录制节目的时段内太阳应当在西偏北方向,光线的入射角度在45°左右,用它作为逆光较为理想,逆光可在人物身体的头、肩部位形成明显的亮线,将人物形象与场景环境脱离出来,强化空间的透视关系,烘托气氛,增加画面的立体层次感。为了解决人物形象面部较暗的问题,在录制节目时,我们使用了三台2KW有聚光、柔光功能的外景镝灯,(用外景镝灯目的是因其投光的色温与太阳光线的色温相近,通过摄像机的调整可校正好)给主持人和表演者的面部补光,从监视器上看,光比的控制恰到好处,画面的层次丰富,质感强烈。
三、依据录制现场的客观条件选择节目的录制时间
在晋祠水镜台录制的第29期《走进大戏台》节目(2001年10月15日),水镜台是古代戏台的一种类型,属半封闭带屋顶的木制结构,坐东面西,台上的光线条件明显不足。我们观察现场,舞台四周是高大茂盛的树木,遮挡住投射到舞台的太阳光线,台上的光线明显不足,与台下观众区的光线条件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我们建议制片部门,将录制的时间定在下午2:30开始至5:00结束。这一时段可充分利用由树木的遮挡而形成的散射光线作表演区的辅助光,即平均照明的光效,我们共用了五台2KW的外景镝灯,其中用一台给主持人和演员作主光(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光线),以提高人物形象的光比,使其层次丰富,其余四台分别用来舞台表演区和场景背景投光,以提高演区和场景背景的亮度,缩小与观众区的明暗反差,取得舞台上下光效明暗的平衡,从电视画面来看,具有一定的层次,录制的效果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外景拍摄灯具的使用不宜过多。由于各地的具体条件不同,当地的供电情况也不尽相同。从我们录制《走进大戏台》一百多期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使用三台外景灯具较为合适,一来便于平衡三相电源的电流(当然三台灯具的功率应当一致)。二来对当地电源的负荷压力也较小。
我们在阳城县皇城相府广场录制(2002年4月28日)第58期《走进大戏台》节目时,天气阴天并有零星小雨,天空没有明显直射的阳光,根据这一特殊的天气情况,我们用两台外景灯作逆光,以强调舞台表演区的前后层次感,用一台外景灯作主光,以提高人物形象的对比度,从录制的画面来看,人物形象的光比较为恰当,演区场景的层次感强,录制的光效较为优美。因此,在外景地拍摄,由于受天气情况、光线条件的影响较大,从用光的角度考虑,在舞台朝向的选择上,有几点应当注意:1、舞台的坐向应当以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作背景,这样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仅看了舞台表演的节目,而且也领略到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举两得。2、录制时间的选择,是上午还是下午录制完全取决于太阳光线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入射角度。一般情况,应当以侧光角度较好,既能刻画自然环境的立体形象,又有前后远近丰富的纵深层次感。3、工作电源的支持。《走进大戏台》的外景录像任务是由电视转播车来完成的,该转播车总的耗电量功率大约在4KW左右,外景灯具在一般的天气情况下我们使用三台2KW的镝灯,合计需要电源支持的总负荷大约在8KW左右,如果加上现场其他方面的用电,总电源的负荷支持应具备10KW。这样的用电情况,应当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提供稳定的三相四线制380V的工作电源。4.天气情况决定着外景灯光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外景光线条件选择得当,灯光的控制合理、到位,增加了电视画面的视觉美感,提高了《走进大戏台》节目的审美感觉。《走进大戏台》连续两年在全台的自办栏目评比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和优秀栏目奖,我们深感欣慰。
由于各部门的同心协助,相互配合,《走进大戏台》栏目在较短的时间便走出磨合期,目前正驶入平稳发展的快车道,相信会越办越好。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让广大电视观众收看到色彩丰富、画面优美的电视节目。